這位德高望重的元輔大人,面臨著這樣的情況,竟然選擇了重拾一條鞭法來彌合被閣臣破壞掉的和皇帝之間的信任。
這說明了什麼?
這說明元輔和皇帝之間的聯合,並非是皇帝上趕著要和王錫爵合作,而是王錫爵迫切的想要取得皇帝的支援。
想通了這一點,孫丕揚感覺到自己的思路頓時暢通了許多。
他的確和當今天子的交情不多,但是和王錫爵卻是老交道的,自然對於他的政治傾向和理念卻是瞭解的很,這個老頭想要改革吏治不是一天兩天了。
只不過先皇一直深居宮中,對於王錫爵的這種方針不置可否,沒有皇帝的支援,僅憑王錫爵一人之力,顯然無法推動此事。
更何況,他身為首輔,需要平衡朝局,處理朝務,有辦不完的事情,時間一久也就擱置下來了。
對於王錫爵的這種想法,孫丕揚其實是不反對的,他身為吏部尚書,其實更清楚如今的大明官場問題又多大,但是還是那句話,不是任何人都是張居正,也不是任何人都有改革的決心。
孫丕揚老了,至多再有五年的時間,他就要致仕歸鄉了,在這段仕途黃昏的時候,他不願意再折騰了,何況他多年以來秉持的信條就是低調平衡,這種出頭鳥的事情,不適合他來做。
但是王錫爵卻一直沒有放棄,原本王錫爵上沒有皇帝的支援,下沒有他這個吏部尚書的配合,這個想法也僅僅是個想法而已,但是如今,孫丕揚幾乎能夠肯定,王錫爵必定說動了皇帝,決心在吏治上下功夫。
也正是因此,王錫爵才不惜重啟一條鞭法,也不願放棄和皇帝來之不易的聯合,而有了皇帝的支援,想要整頓吏治,下一步顯然就是要將握著銓選大權的吏部掌握在手中。
而一心只想求個安穩退休的孫丕揚,也就理所當然的無辜躺槍了!
想明白了這些,孫丕揚頓時豁然開朗,幾乎是在片刻之間,就意識到自己不得不開始行動起來了。
於是才有了廷議之上,孫尚書一反常態的強勢面孔!
當然,這個強勢不是對著皇帝的,而是對著朝臣的,既然皇帝和首輔已經達成了一致,要整頓吏治,那麼在這個朝廷上,幾乎沒有什麼人可以擋得住。
為了不成為第一個被犧牲掉的倒黴蛋,擺在孫丕揚面前的只有一條路。
那就是和皇帝站在統一戰線,成為皇帝整頓吏治的一把尖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