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情並不簡單,除去可能存在的來自朱常洛的試探之意以外。
單純的論及為張居正翻案的後果,也是在場的大佬們最為難的原因。
難度還在其次,張居正身為前首輔,而且是銳意改革的前首輔,他代表的意義不僅僅是一個已經故去的老臣而已。
更為重要的是,他死後已經被廢除的,曾經在大明掀起無數反對之聲的三大改革!
後世提起張居正的改革,最為出名的是張居正針對經濟方面的一條鞭法!
而事實上,一條鞭法是張居正改革的核心內容,但是卻不是他改革的全部內容,張居正的改革是針對整個國家的一套系統的制度改革。
主要來說,集中在吏治,經濟,軍事三個大的方面。
吏治上實行考成法,主要針對大明朝官員冗多,辦事效率低下的問題,對各級衙門採取限時制度,上到內閣,下到府衙縣衙,所處理的政務一律採取限時制度,在規定的時限之內,官員如果不能順利的將政務處理完成,就將面臨著罰銀罰俸的懲處,嚴重者甚至會危及官位,以此來根除衙門辦事效率緩慢的毛病,提高公務處理速度。
由於當時高拱已倒,君上年幼,張居正又與時任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交好,幾乎稱得上是大權獨攬。
為了落實考成法,肅清吏治,張居正大幅度提高了內閣的權柄,強令非內閣下屬衙門的六部都察院都必須向內閣定期彙報政務處理情況,也因此招致了無數人的彈劾和不滿。
當然,考成法縱然被人詬病,但是對於朝政處理效率的提高卻是十分明顯的。
無數尸位素餐的官僚紛紛下臺,一批實幹家被張居正提拔起來,成為他改革的有力支持者。
而肅清吏治的同時,對內強勢的張居正在對外關係上卻採取了溫和的戰略。
對於大明的強敵韃靼,張居正一方面命名將戚繼光,李成梁鎮守邊疆,修建敵臺防禦外地,一方面開放互市,甚至將茶馬鹽鐵等重要的戰略物資作為交易的一部分,和韃靼獲得了暫時的和平。
針對東南沿海的倭人,張居正分段設寨,加強對於出入境商人的審查,嚴厲打擊倭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令倭寇為之一輕。
應當說,張居正的一番舉動稱得上是大刀闊斧,行事激進。
這些國家層面上的戰略方針,幾乎都是由他一個人親自制定,但凡敢反抗他改革的人,都被他以強力的手段鎮壓下去。
所謂獨斷專行,竊人主之權的罪名,也便是由此而生!
但是這麼多的改革內容,實際上都只是張居正為他真正的改革所做的準備工作而已,無論是考成法,還是開放茶馬互市,雖然有巨大的好處,但是也同樣存在巨大的弊端,並不能作為長期的改革內容。
張居正之所以這麼做,是為了在最短的時間內為自己真正的改革創造環境。
一條鞭法!
張居正深知,大明一切問題的根源,在於賦役制度,財政危機和土地兼併!
太祖皇帝定下的財政制度只適應於大明立國的初年,而不適和如今的大明社會,朝廷如果死守著所謂的祖制,最終只會走向滅亡。
所以他明白,唯有改革財政制度,才能讓大明煥發新的生機。
而改革之難,也沒有人比他更為清楚,前宋的慶曆新政,王安石改革,之所以會失敗,是因為他們只關注到了改革本身,卻忽略了改革的環境。
要改革,首先需要的是一個穩定的改革環境,所以張居正改革的第一步,是取得朝廷當中絕對的話語權,令國內政治處於一個暫時的穩定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