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回事?陛下怎會突然改變主意?”
張九齡之前多次提請嚴懲落罪邊將,都沒得到李隆基許可,他本以為沒希望了,李隆基突然下旨殺人,這是他完全理解不了的事情。
恭敬肅立一旁的右拾遺王維說道:“旨意是由高公親自送來的,他態度嚴厲,叮囑兵部和刑部嚴格按規矩辦事,不得拖延。”
張九齡心中大感寬慰。
之前他找高力士說事,高力士漫不經心,以他的經驗,當然能想到高力士跟張守珪關係好得幾乎可以穿同一條褲子,他的奏請很難獲得成功。
可現在高力士主動來送聖旨,說明就連高力士也改變立場,以張九齡想來,一定是發生什麼重大事情,才讓皇帝對此事突然變得堅決起來。
“酌情讓刑部和兵部加快辦案流程,力爭明日正午行刑。”張九齡不想拖延,為避免夜長夢多,對下面的人吩咐一番後才算是放下心來,寬慰地返回家中。
……
……
張九齡歸家,剛進門,就從知客那裡得知有邊關使節到來。
隨即張拯出現在他面前,著急地道:“父親,幽州都督張帥遣使登門,已在府內書房等候多時。”
“張元寶為何要派人來?”
張九齡不是不知情由。
之前他一力主張誅除邊關犯事胡將,張守珪從一開始就沒打算給他送禮幫忙斡旋說項,大概也想過以張九齡為人處事,不可能會改弦易轍幫助胡人。
張守珪想到的應對辦法,就是嚴重打擊張九齡在朝的威望和影響力,竭力阻隔張九齡跟李隆基會面,同時以高力士和李林甫、牛仙客等人在朝為其說項,本來大獲成功,誰想突然出現如此變故,使節只能登門求助。
現在似乎只有張九齡才能拯救那些素為張守珪寵信的胡將。
張九齡到了書房。
只見一名四十來歲身著官員常服的男子站在書架前,拿著本書在看。聽到腳步聲,對方側頭看來,見是張九齡,連忙將書卷放回書架上,快步到門前行禮通報,張九齡才知此人是幽州都督府長史,平時留在京畿為張守珪打點關係,名叫張忠。
“張令公,我家大帥有吩咐,說要為您送上一份厚禮,感謝這些年來您對我家大帥的幫助。”
張忠一上來就擺出“禮多人不怪”的架勢。
這也是邊關將領一貫的做派,對張九齡來說並不陌生。
邊關調撥錢糧,都是朝中負責,各邊鎮為了拿到更多錢糧,以及能及早落實,都要給朝中大員許以重利。
唐朝中期吏治雖然還沒完全敗壞,但許多官員還是不見兔子不撒鷹,不給好處什麼事情都給你拖黃了。
可張九齡上位後,極力改變這種狀況,嚴格稽核邊關開銷,今年更是派出兩批人員前往邊鎮調查錢糧排程,為邊關節度使和領軍將領記恨。
再加上之前張九齡一直反對北疆出兵,跟張守珪這樣的主戰派唱反調,雙方嫌隙很大,這次張守珪的人根本就沒打算走張九齡這條關係,今日登門屬於不得已而為之。
“老夫不缺這點東西,回去跟張將軍說,他的好意老夫心領了,但一切還是要講規矩。”張九齡態度堅決,這也是他的一貫作風。
張忠一看沒法開啟張九齡這個缺口,嘆息道:“想來張令公已得知,陛下下旨處置邊關犯事將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