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人交出自己攜帶的東西,包括黑曜石的刀、投擲的短矛、糧食。
他們的糧食為幹玉米,煮熟後曬乾,吃起來很硬,加上幾十個幹辣椒。
玉米煮的時候放了鹽,他們出門找到水,把幹玉米放進碗裡泡一泡, 吃口辣椒,再嚼泡好的玉米,把水也喝掉,水裡有鹽。
這是所有瑪雅人正常長途跋涉的吃飯方式,跟大唐的醋布、炒麵、炒米等差不多。
要不帶個醃製好的鹹菜疙瘩,曬得乾乾的,吃的時候像啃磚頭一樣。
曾經都這樣,現在變了, 百姓趕路, 十里一驛。
一般都帶上生米和有殼的麥子、高粱米、小米、黃米等亂七八糟的食物。
到驛站自己做也行,交給驛站的人也沒問題,交的話稍微多給十分之一左右。
驛站做飯帶上這樣的人一份,要是沒有,花錢更好,服務貼心。
啥都沒有,帶了也不給,驛站登記,發免費的黑麵包片,住大通鋪,湯隨便喝,鹹菜也不要錢。
行軍打仗更不用說,醋布是什麼東西?誰帶它?不好吃。
咱們現在吃單兵自熱口糧,各種菜的,要不就是罐頭,炒麵也帶, 都是油茶麵,或者肉乾加槓頭。
大冬天的,頂著突騎施和白衣大食那一線部隊,頂花帶刺兒的黃瓜都給送,要麼換成蝦油小菜。
三個交出來東西的人吃到了午飯,今天晌午沒有燻魚,是用蝦肉打出來的蝦肉丸紅燒,裡面放了海帶片。
主食大量玉米麵和白麵做的窩窩頭,本地的玉米磨得碎碎的,營地那裡製作,遊艇飛過去取。
多一道菜,炸螃蟹,切好了塊,一人半塊腐乳,豆芽焯過後與幹豆腐絲拌的蔥油小菜。
沒辦法,出征在外,對付著吃一口吧!
三個人吃懵了,你們是行軍打仗?都是啥呀?我們平時沒吃過。
他們用手抓著吃,抓之前要求剪指甲、用肥皂洗手。
“咱們大唐軍隊的後勤一直如此?怎麼送?”
女祭司表示理解不能, 行軍途中的飯菜比日常生活還好。
永穆公主搖頭,嘆口氣:“怎麼可能?這不是遠嘛!大唐的供給送不來, 可苦了大唐的將士們嘍!”
女祭司:“……”
她想說, 我問的是這個?意思是你們在那邊比這裡的後勤還強?
好奇中她問:“咱們大唐的後勤有多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