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窯嘍~~~”伴隨著吆喝聲,試驗用的窯被摳開。
四個部落的遺民被按照到空地上看,熱氣湧出來,停了多日,熱依舊未完全散去。
又等了一會兒,風灌進去,才有人入內取磚頭。
只有磚頭,溫度始終控制,不燒陶瓷。
其實怕把新窯給燒壞了,不是一次性的窯。
第一塊莊頭被取出來,先給李隆基看,他看一眼點點頭,行,能用。
這破磚有啥可看的?沒壞就行。。
一塊又一塊磚被取出,供遺民們觀賞,看到沒,和點泥、拍點磚、放那個用泥做的東西里一燒,完事。
一個遺民拿起塊磚在手上掂量兩下,眼睛亮了,拿磚的手托起來往後挪,身體傾斜,抬起一條腿,比劃比劃,使勁點頭。
李易正巧看到,笑了,有天賦,知道磚頭的正確開啟方式,對,就是用來丟的,發現獵物一群磚頭飛過去。
“東主,此類磚燒完,用它們再建窯,便可燒製耐火磚。”
莊戶裡的工匠用兩塊磚頭使勁對敲,敲斷後看裡面的情況,表示滿意。
現在修的窯最適合燒磚,燒出來的磚建更好旳窯,燒更好的磚。
之後就容易了,冶煉的爐子做成。
陶瓷器相繼出現,大家有好的器皿用。
技術如此升級,不能上來就製造鍊鋼爐,沒材料。
到時第一批窯只用來燒普通磚,蓋房子。
“希望不再下雨,加快速度。”畢構背個手,不願意多在本地浪費時間。
他認為鋼用不上,鐵足夠,有生鐵與熟鐵打造工具與武器。
遺民們有長矛在手,幾乎無敵了。
“大唐看武庫裡有多餘的弓沒,送一批弓過來,箭也送,我教遺民們製作簡單的箭支。”
李易準備多支援武器,第一批箭送來,以後遺民們自己造。
大唐內部在逐漸淘汰弓弩,維持一批是針對風沙天,目前的火器不夠精良,風沙大了進槍管裡槍就廢了。
“馬匹少。”畢構估算馬匹繁殖速度和本地的面積,用腳走,何時才能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
“大唐冬天時別的船從大唐往這邊送馬,順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