隊伍行進時,李隆基找過來,他的小機器人告訴他情況了,那邊發的電報。
李易扭頭四下來看,我的小機器人哪去了?
“易弟你找零三三,它給孩子們講故事呢。”李隆基笑了。
“北面的過了江的地方他們給咱們不?”李易不找了。
“沒說,但那裡的新羅軍隊已退出。”李隆基明白李易的意思。
“好辦!把蒸汽機農耕裝置派過去,以幫助當地人耕地為有,非軍事入侵,而是農業合作的名義。”
李易知道新羅害怕了,二十艘飛艇啊,過去後新羅除非想出應對的方法,不然就得妥協。
承認熊津都督府的歸屬,順便讓出控制的地盤。
“易弟,新羅無鬥志了,百官說的。”
李隆基有一點傷感,又少了個對手,大家一起戰鬥才好玩兒。
“又不是堅壁清野,百姓還在,能退一步就能退第二步,說明新羅內部不穩了。”
李易腦海中出現了那裡的地圖,礦產資源就是從那個位置往北才有。
新羅不知道啊,他們想用空間換時間,又無法把人口給遷徙走。
遷徙人口就要有耕地,當地的人已經習慣了在那裡生活。
種地的時候旁邊有什麼河流,怎樣引水。
挖野菜的品種家附近何處最多,鳥是怎麼飛的,野豬為什麼要從山裡出來,蛇冬眠的時候會不會突然清醒……
是誰在朝陽裡歌唱?是誰在晚霞中彷徨?又是誰染紅了秋葉,並叫解凍後的春水流淌?
恍若兒時的記憶,走過村口小橋邊的漣漪,草叢螞蚱的蹦跳,伴隨著鵲鳥興奮的鳴啼。
那彎曲的山路,野菜遮蓋不住頑強生長的蘑菇,咀嚼狗尾巴酸眯眼的時刻,發現筍出。
“易弟,易弟!”李隆基發現自己這個易弟愣神,呼喚一下。
正在自己內心抒情的李易清醒過來:“對,他們讓了,咱們以經濟方式進攻,不要軍事為先。”
“後突厥正在向北運動,但整個族群卻未動。”李隆基又說一件事情。
“他們不甘心成為大唐的附庸,同時又習慣了農耕。
他們應該發現農耕與畜牧並不衝突,派出隊伍去尋找適合農耕的地方。
農耕可以提供遊牧方式的冬季糧草補充,包括人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