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原因在於對外來生活的嚮往,必須有人去領導。
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當一個地方所有人都貧窮的時候,他們就不想著去奮鬥。
只有某一個人家有錢了,地位高了,其他人才會努力。
那裡的人還需要繼續教,讓他們知道糧食儲備的重要性。”
李易不好形容,非洲一些地方的人不是遊牧民族,也不是農耕民族。
他們像猴子一樣,靠天吃飯,有啥吃啥,會用武器獵殺野獸吃肉,烤著吃,生吃也行。
自己那個時候都如此,何況眼下的大唐時代。
小矮人們種地,是因為害怕,讓他們種,他們擔心不種會被收拾,等種好了,他們有了收穫,以後就願意種了。
小麥的儲存期比水果長啊,香蕉吃到一定時候,趕上乾旱,就完了。
他們其實屬於漁獵民族,不是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
歷史證明,農耕民族才是文明的基礎。
農耕民族本身就包含了遊牧與漁獵,是文明進化的結果。
不是一下子就有了農耕民族,之前也是漁獵和遊牧,然後發現種田更好,就多多種地。
先有漁獵,之後進化成遊牧,再進化到農耕。
“教化民生,正該如此。”李旦聽明白了,當地的大唐人不會,得慢慢教。
他並不因那裡的大唐百姓身材矮小而歧視,一米八的人歧視一米五的,是不是一米九的也歧視你?
張九齡身高就矮一點,誰敢因這個而瞧不起他?有本事你也寫一個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有能耐你修一個梅關古道。
李旦覺得有人變成大唐人,連著地盤歸到大唐已經不錯了,知足。
“往後弄幾輛蒸汽機的車過去,多帶盤鋸,伐樹用,比人工快,更主要的是在裡面能夠追殺野獸和對抗野獸攻擊。
那裡有大象,找會訓象的人過去,教他們怎樣跟大象相處。
一般情況下大象要從小馴養,砸一個木頭樁子在地上,拴小象。
小象年歲小的時候拔不動木頭樁子,等它慢慢長大,明明有力氣拔動木頭樁子,在正常情況下,它們不會拔,認為拔不動。
給大象洗澡、刷牙、找食物喂,大象就幫忙幹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