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李易惦記的地方,守馬六甲海峽關鍵位置的,在大唐此刻叫薩廬都。
當地有人居住,還種地、捕魚呢。
沒有那個什麼教過來,地方都是他們的,他們生活狀態還可以。
他們在海邊和東部的平原地區居住的多,丘陵地帶的人相對少,不過也有人在那裡狩獵。
另外他們以交換東西生活,馬六甲海峽有船隻路過,其他的地方不好停留。
尤其往大唐來,感覺新加坡是剩下一段海路的最後一個補給點一樣。
一般情況商人需要淡水,會在此上岸。
當地的居民也不懂得河裡的水可以賣錢這個道理,還領著別人去取水。
然後再看別人有什麼東西,雙方進行交換。
現在很多本地人聚集在一起,一早上烤魚吃。
他們自己捕魚比較費勁,不用網,用木頭矛,乘小船到海里,看到有魚就扎。
再遠的地方他們也不去,換來的東西以鐵器和陶管居多。
他們自己採集胡椒、花椒、桂皮等東西給別人。
對於具體價格他們不是很懂,反正按照自己付出的和收穫的來看,很好。
“你們應該曬鹽,本來不應該教給你們,不過咱們大唐那裡的鹽田別人能看見,最終也會學去。”
面對著當地人, 大唐這一撥四十艘海船和一艘蒸汽機船的隊伍頭領賈潼邊說邊比劃。
他能當頭領, 不僅僅因為他是羽林飛騎的營長級人物,還有他的外語能力。
他出來之前, 跟在長安和洛陽的夷商們學了九種以上的外語。
到了這邊,他連續換語言與對方交流,終於可以在某些單詞上達成共識。
魚就是船隊給抓的,過來後先補給了淡水, 又美美地洗了個澡, 雙方已經交流相處三天了。
他要教對方曬鹽,解放生產力,別用罐子煮來煮去的。
同時又給對方一大堆的農具,包括鋤頭、钁頭, 兩個不屬於同一個東西。
鋤頭以除為主, 用來清理草,钁頭以掘為主,刨土。
鋤頭前面更多為寬扁,钁頭是長扁。
鎬頭是為了刨更深的土, 包括碎石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