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靈異小說>帶著系統來大唐> 第兩千三百七十章 忽憶臣去在今年(第一更)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兩千三百七十章 忽憶臣去在今年(第一更) (1 / 3)

雨後的河南府溫度上升,日升正中。

黃河大橋下的船隻往來不休,倒是見不到漁民捕魚。

再等上一個多月,漁民才可撒網,即農曆五月末。

只管兩畿之地,其他地方不管。

到這個時候,漁民們其實沒時間打漁。

漁民有地要種,或幫別人種。

黃河岸邊的田地正在播種秈稻,先把苗育出來,等苗長高,氣溫也高時,再插秧。

四月中下旬,河南府開始插秧,繼續向北,要再過半個月。

往年採用風選種,搭一個臺子,有風的時候種子搬上去往下拋,先落的是好種子,被吹遠的是不好的。

這樣需要把選出來的再選一次,次數越多,好種子的機率越大。

今年鹽的價錢便宜,按照報紙上的要求,種地的百姓紛紛來到各處修好的池塘。

水泥抹的,像小遊泳池。

先把一張細孔網放進去,用重物壓住,按照稻穀的密度來配鹽水。

這種新的秈稻水和鹽要分別為一百斤和二十斤,粳米則是二十二到二十三斤的鹽。

攪拌好,百姓帶種子過來扔進去,等一部分沉下去,上面飄著的用抄網撈走。

下面的起之前放的網,就倒出來了。

後來的百姓要繼續的時候,看密度,降低了加鹽。

鹽由大唐朝天下基金出,從海州海邊直接運過來的鹽。

蜀地的鹽可捨不得這麼幹,井鹽比海鹽乾淨,除非海鹽繼續處理。

鹽水泡過的種子,直接放到旁邊的池塘裡洗,撈完,再換一個池塘洗。

洗完官府給調好的石灰水浸種,之後才催芽。

一套流程下來很麻煩,時間也耽誤好多天,百姓卻照著做,產量高,而且不容易害病。

其他地方準備種粳米和春小麥的,同樣如此操作,鹽水的比例調整。

“再過些日子,黃河兩岸即成綠油油一片。”

李易在橋上走,看泡水的地,岸邊的小草先綠,樹也發芽。

種冬小麥的地方不在河邊,河邊留給水稻,那裡已經綠了。

黃河邊成群的鴨鵝游來游去,不時叫幾聲。

橋上人來人往,躲著李隆基的隊伍,今天大家要過河,去黃河北面,車隊走了三個小時。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