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吃又喝的,不用等第二天,直接就吐了,然後開始難受。
張九齡頷首:“小傢伙現在所學,是否太深?”
“所學深淺與所講有關,我抄的西遊記,往淺了看,是個樂趣,往深了看,就是政治。
抄的三國演義與三國志不同,演義極盡誇張。
然,其卻把人性表露得更家徹底,這才是三國演義的精髓。
你當故事看,並不深,只覺得諸葛亮厲害,周瑜襯托,實際你我皆懂。
故事裡的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裡的事,說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李易聯絡起一大堆的內容來說,包括電視連續局裡的歌,歌詞的最後一句,他以問的形式來說。
‘是也不是。’與‘是也不是?’是兩種意思。
第一個是定語語句,即使是,我也可以說他不是。
第二個是反問句,‘是也不是?’等於‘你說對不對?’
張九齡再次點頭:“即元之所授,應依沰兒之齡?”
“不然呢?聽不懂你給他講什麼?難道是‘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小傢伙還達不到這個境界,不可以讓起求甚解。
所教所授,必須讓其直接會意,哪怕你以故事來說,也必須把你所欲授者明瞭。”
李易說清楚,讓你們上課,必須給小傢伙說明白了。
又道:“什麼叫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說白了就是:出聞不識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
當第一次聽的時候就屬於不求甚解,等到之後經歷過一些事情,就明白了,那種心靈的衝擊才最大。
故,欣然忘食。
而咱們的小傢伙不可以,正如:人生本來一場夢,莫怨人生夢一場的消極之態。
小傢伙應如煌煌天日,普照四方,不可如彩雲追月,黯然神傷。”
李易定調了,你們教可以,別瞎教。
你們要敢半小傢伙教成藝術家,我回頭把你們變成藝術品。
他的定調名詞解釋其實是編鐘製作出來後的調音,拿錘子砸,砸關鍵的位置,一錘定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