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三嬸,你家豬餵了嗎?”
李隆基等人商議國家大事的時候,吃餛飩的百姓們聊小家中的大事,餵豬。
“我家的四口豬送到集中養殖點餵養,你家的沒送去?”
被稱呼為三嬸的婦人手上拿著一塊肥皂,剛剛領的。
她辦了個會員,交三十錢。
對方叫無憂匠行,在講經論道的場地打廣告。
順便派人找百姓辦理會員,三十錢。
百姓家中扎籬笆、修火灶、牆面抹灰、屋頂竄瓦……
皆可找無憂匠行的人,會員打八折,三日內辦理送肥皂一塊。
她就辦一個,家中男人出去幹活,她也有其他的工作,需要收拾房子,找人更利索。
價錢對方說好的,按照市價,不多要。
無憂匠行的人在衙門有備案,註冊過資訊,另外交一筆押金。
跟京兆府的三個工盟差不多,河南府也有工盟,但總有人不願意進去,自己組隊。
旁邊的人看看她手上的肥皂:“怕他們喂不好,自己養著更放心。”
“自己養,雨水大了可不行,報紙上講,明年開始,洛陽周圍養殖戶不準讓糞水直接流入河中。
我家裡的剩下的麥麩、稻糠全用來餵雞,豬給別人照看,省心。
你想啊,他們按照殺豬時候的重量的一成收錢,他們不好好養,收到的錢就少。
何況他們答應,養死了要賠償,按照平均成豬的價錢賠。
你不送去,到時候你家要修大糞池,連著人的一起裝進去發酵。”
這個三嬸講著她的盤算,聽上去好有道理。
“哦哦!回去我跟我家那口子說說,我家六頭豬呢。”
這人說到六頭豬的時候聲音變大,有優越感。
換到以前河南府洛陽旁邊的山村,有兩頭豬,就能娶個一般人家的閨女了。
當然現在不可能,人家那個閨女說不定自己養著四頭豬和一百多隻走山雞,平日裡幹活,順便看報紙、寫養殖技術心得、算賬。
兩頭豬想娶一個?你自己是豬吧?
旁邊另一人聽著,出聲:“一會兒我回家,把家裡的豬送去,要在豬耳朵上打個洞,拴上卡片。
聽人說,京兆府周邊的州府百姓自己家養,到了洛陽,怎麼要集中?”
拿著肥皂的三嬸:“這你就不懂了吧?這叫因地制宜、因時制宜、一地一策、一方一法。”
“是是是,三嬸有學問。”旁邊的人聽得不是很懂,訕笑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