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帝曰:迪朕德,時乃功,惟敘。後皋陶以刑象施之,乃正其明。今之為象,何妄殺之?當迫和。”
大朝會上,有人站出來,發言。
“聽不明白。不若卿攜十騎及弓弩掛印親往,正大唐之德、表大唐之恩、宣大唐之志。”李隆基鬧心,這個人傻吧?
現在的事情跟以前的一樣嗎?還什麼宣傳,然後嚇唬別人。
就是殺雞儆猴,不過是給別人看殺人時候的慘烈,讓對方害怕,這樣對方就聽話了。
此言出自《尚書》裡面的一個《虞書·益稷》中的部分,被人拿出來,進行勸奏。
意思是不要殺太多人,嚇唬別人就行。
李隆基十分反感,你在這裡說別殺人,你咋不去戰場上呢?
給你十匹馬和你想要的弓弩,你過去告訴你的厲害,你看你的辦法好不好用?
我動用三十多萬人,無數錢糧軍械牲畜,要打大戰役,你叫我別衝動?
我戰略目的不達到,我圖個啥?玩兒啊?
“容臣再想想。”對方退回去,知道陛下不滿意,好在陛下最近心情挺愉快的。
“臣請全面開放海貿,然,應以其禮、其德、其位而定。
子曰:雖有其位,苟無其德,不敢做禮樂焉。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
又有人站出來,要對邊貿進行改革,認為李易做得不對,不遵其位、不守其禮、不彰其德。
這個出自《禮記》裡的《中庸》。
李易屬於散官,總是指手畫腳的,名不正,言不順。
“好,廣州市舶司少一忠言之臣,你去。”李隆基幹脆,派你過去當個官兒。
“臣只建言,實是無能為力,臣羞愧難當。”
這人趕緊退回去,他可不要到廣州,氣候不同,容易生病。
更可怕的是當地被李易控制著,自己在朝堂上說李易壞話,到了那裡,是不是就……
“陛下,那個……從京兆府往北的一條路上,井都打好了,綠洲在建,派人去修水池蓄水吧,正好現在雨水多。”
張九齡站出來,他一通大白話,知道天熱,陛下不耐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