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拒絕赴任,則此生不可為官,其三代直系子弟,不得當官。”
李易直接說如何處理,跟逃兵役一樣。
眼下的長安,考上科舉的人有不少在等,等合適的位置。
吏部給其安排個官職,他一看太遠,地方上還窮,人口少,便不去。
整天託人、走關係,欲謀一距離長安近的官兒,或河南府的。
姚崇的兒子,之前不就在河南府麼。
官員不上任,吏部等啊等,地方上的官員便空缺。
還好吏員們比較努力,沒有縣令都行,反正各幹各的。
“過了年,下此令。”李隆基決定聽李易的,把官員趕出去,別呆在長安,跟誰耗呢?
“還有個事兒,吏部教為官,多與官方行文有關,號召百姓做事,按照規則稽核,另外修水利和路橋。不夠!”
李易又提到個情況,要改變的。
科舉考上,學子們不能立即去當官,除非家中有官員,世家子弟那種。
其他的人必須跟吏部的官員學習,如何寫安民書、告民令、稽核案子、記住農耕和收穫的時間。
正常情況,一個縣官能做到這些,算是好官。
像去年李隆基接到張九齡告密,臨時對一大群縣令進行考核,寫個安民策吧。
結果一大堆不行的,攆回家學習的好幾十。
“需學……”李隆基說出兩個字,不問了。
他知道李易啥意思,放到縣裡的官員應該學李易。
不但能夠掌握整個縣裡的情況,還能具體落實下去,包括百姓種什麼菜、修不修房子……
若是縣尉,負責治安,還得幫百姓把柵欄弄一弄,教百姓怎樣躲避危險,拿武器去樹林、山上打危險野獸,然後吃。
當然,如果李易下去,他還會看周圍的縣,幫州府想一想辦法,如何聯合其他的線,共同提高。
“難!”李隆基沒飄,懂!
指望所有的官員全做到,感覺比登天難。
想上天,有熱氣球,費點勁而已。
每一個官員全與李易差不多的本事,啊!不要開玩笑哇!
“不難,兩批學子皆可。”李易說第一批的四十一個甲第學子和第二批的二百二十個甲第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