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一個月亮,水裡一個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裡,水裡的月亮……”
天上沒有月亮,遊艇大廳中卻唱著關於月亮的歌。
小丫頭手上未拿葉子,她只負責聽和看。
小蘭在唱,李易拉小提琴,唱的話下巴疼。
李易決定今天不講課,教大弟子學音樂,有時患者,聽音樂也是一種治療方法。
比如‘咚咚咚咚’的架子鼓的地鼓一頓踩,有的人心情就好了,有的人就犯病了。
管絃樂也是一樣,能叫人開心,亦可令人難過。
比如說二泉映月,名字多好聽啊,結果一聽內容,有的人沉迷進去,有人的恨不能找到放音樂或演奏的人捶一頓。
音樂都有兩面性呢,何況醫道。
所以李易教大弟子音樂,他的目的跟醫療……沒有一點關係。
他只是想讓小丫頭接觸更多的非醫療事情的東西,快樂起來。
別整天以為自己是醫者,看病患死去而難過。
負面情緒積累多了,反過來會影響到技術提高,更帶給患者負面觀感官。
李易自己接疹的時候,從來都是溫和的,
哪怕他剛剛生過氣,而且還沒吃飯,餓得難受,他一樣展現出他的職業素養。
自己學醫的時候宣過誓、懂得規矩、清楚理念。
患者是人,自己也是人,人與人的接觸。
如果在這個接觸的過程中帶著偏見、金錢概念、自以為是的身份等級、冷漠無視。
那是否違背初衷?違背誓言?違背拿人錢財與人消災的規矩?
李易都懂,社會性問題。
他從自身角度出發,教大弟子感受更多的美好,音樂就是其一。
音樂能夠激勵將士衝鋒,亦可安撫人心。
“師父,這個是思鄉曲吧?感覺像你寫,哦,你抄的那個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
小丫頭聽過兩遍,想一想,問師父。
李易左手攥了下拳頭,放下小提琴,揉揉大弟子的腦袋:“為師會努力地把所學所會教給你。”
李易都嫉妒了,這天賦,怪不得老天爺要收走。
他再次堅定信念,找更多死囚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