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這僅僅屬於基礎,想要得更高的分,寫出來的文章,實用性要強。
考邏輯,更是選材。
說市舶司應不應該收稅,你說不收稅好,說得頭頭是道。
實際上保證收稅,就是說你只能邏輯自洽,而無法達到要求。
你的說法對大唐不利,大唐需要錢,更需要透過關稅來訂規矩。
能夠自圓其說,可以得個乙第,甲第甭指望了。
青松舉一個例子,他這隊的考生至少能夠從十道時務策中拿到一道的滿分,除非有人還非得堅持不收稅。
當然,若哪個考生說出來夷商帶的糧食和稀有種子不應收稅,絕對加分。
……
“今年不指望考上多少,易弟留信,先叫考生們知道大唐所需人才為哪般,往後方能多於此花費心思。”
李隆基在樓上舉個望遠鏡看在園中轉悠的考生們,對身邊的大臣們說。
有資格站在他旁邊的官員一人一個望遠鏡,借給他們的,用完要還。
不是不信任他們,乃保護他們,他們若往家裡拿,可能遭受伏擊。
宋璟手上有兩個望遠鏡,一個由李家莊子製作,一個李易兌換,曾經那個版本。
他換著看,終於知道差距了。
李家莊子的比原始的差太多了,即便如此,外面的人也不可得。
“邊關的將士就用這個提前發現敵人,然後躲避或埋伏,誰擁有更先進的技術,誰就能在戰爭中獲得優勢。”
蘇頲在宋璟旁邊,他跟宋璟輪換著看。
作為兵部尚書,他非常關心戰爭,哪怕真正打仗的時候他說不上話。
李隆基沒回應,又不是才知道,你們以前沒用過望遠鏡?
姚崇根本不拿望遠鏡,沒啥可看的,他出言:“陛下還要教一年眾考生?”
他不說養,養無非拿錢提供食宿,住沒有多少錢,吃的李易給。
考生從地方上過來,若未考上,大多數不願意回去,無顏見家鄉父老。
但陛下留人,誒!不一樣啊,說出去有面子。
看,是陛下說還要讓我等繼續學,陛下為天下計,果真殫心竭慮。
既如此,我等考生,學為蒼生,多一載,又有何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