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莊子的新衣服一律為軍大衣,甭管大人孩子,全穿這個。
軍大衣本不對外銷售,奈何人家捐的錢多。
平均每一個人二百緡的捐款,支援邊關。
一戶人家要是有六口,就捐一千二緡,一百二十萬錢。
沒辦法,村子有錢,家家大院子,青石鋪地,黃沙填縫。
僱人養家禽和牲畜、僱人照看大棚。
他們自己搞旅遊,第三產業,長安的富戶們願意在村子玩兒,尤其是把孩子扔到村子。
他們的產業發展,始終由李易管。
只要不帶外人,他們自己可以進李家莊子。
好長時間沒見到李易,村民們怪想的。
被簇擁著,李易等人進村。
雪依舊在下,村子的路面上只有薄薄的一層,旁邊放著清理雪的工具,清理雪的人沒見到。
看村民們的鞋和軍大衣沒遮擋住的一截褲子,現在他們沒清理雪。
“找人掃的雪?”李易隨意地問道。
“是僱的人,我們在家學習,要不就去大棚那裡看看,有遊客過來,我們照看。”村正張肖回答。
村民們太累的活兒,自己不幹,請人。
曾經腦袋轉不過這個彎兒,總覺得把錢給別人,不如自己來。
等到活兒實在太多,要麼就自己幹,少賺很多錢,要麼僱人,收入增加。
於是下定決心,找人,把錢給別人一點。
富餘的時間多了,他們就學習,在報紙上學,也到李家莊子借書看。
只有遊客過來的時候,才由村子裡的人招待,怕別人不夠盡心。
比如給遊客使臉子,遊客心情不好,以後不來了。
還有遊客的孩子,沒照顧穩妥,磕了碰了的,誰還放心把孩子扔村子?
帶一個孩子半個月,賺的錢比以前一年的收入還多。
何況不是一個人就帶一個孩子,有時候十多個孩子在一家裡住。
“都學什麼了?”李隆基從未打聽過張家村子的具體情況。
“現在學兒童心理學。”一個村民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