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人多,正好幫著打個樣兒。
他們還可以僱人幹活,李家莊子出一半的錢,夠用了。
果樹產果期長,先種下去,過個幾年就有產出了。
種,需要等幾年。
不種,永遠沒有。
橡膠樹割膠期,還有胡椒產出期也不短。
難道非得讓橡膠和胡椒今年種,明年就出東西?
他那時的國家修了多少年的路?幾代人的堅持?
還有治理沙漠,許多年前,有人說沙漠無法治理,屬於自然選擇。
不少人就信了,對此很悲觀,還舉列中東富國的沙漠治理投入。
再回首,才發現,別的國家不行,不代表自己的國家也不行。
一些小點的沙漠在治理的時候,還要保留一部分沙漠,用來旅遊,別都給種上樹啊。
當地給規劃好,留下一部分沙漠保持原樣,開展沙漠旅遊服務。
本地以後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才是支柱,現在不行。
必須以第一產業為主,然後加強第二產業,即礦產的開發與應用。
第三產業主要集中在黃河岸邊,提供倉儲、物資流轉等服務。
李易觀察著王信守的腿,一同往回走。
“李東主是何意?”王信守看不出來李易的佈局,對弘農張氏的安排。
“最賺錢的屬於當地礦產,我不讓張氏插手,聯絡其他家族,吸引黃河北岸的大世家來投資。”
李易盯著王信守的腿說,他發現王信守明明腿不舒服,還忍耐著,儘量讓動作顯得自然。
王信守還是不明白,說養馬的小技巧,他比李易厲害。
言及經濟發展,一萬個他加起來也比不上李易的十分之一。
“用別人壓制張氏?”王信守如是想。
“張氏家族針對藍寶嫂嫂的事情我已經放下了,藍寶嫂嫂身體沒受到大的傷害,心的傷害,無所謂。”
李易清楚當代人的堅強,死了丈夫、改嫁他人、不能生孩子。
不就這麼點事情麼?黃氏習慣了,不去奢求更多,只盼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