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然這仗真的打不下去了,另外一支派出去打大石城的部隊,沒有訊息傳回來,一定是傳信兵被截殺了。
……
扎西庫熱所想沒錯,已經不足四萬人的吐蕃隊伍與阿史那獻兩部對峙,補給始終不到。
他們已經派出去至少六撥人,多的三十來騎,少的十來騎,一個是看情況,另一個是回去報信。
不管哪一個,都沒有回來。
然後正如張孝嵩說猜測的那樣,吐蕃派出來大量騎兵在周圍偵察。
不同的是,派出來的不到一千人,只有五百人。
更多的騎兵在與阿史那獻兩部周旋,阿史那獻跟葛邏祿部的騎兵並不少。
吐蕃將領不敢讓自己的騎兵隊伍減少,一旦給對方機會,對方必然趁機猛攻騎兵。
戰場上雙方鬥志鬥勇,包括步兵也會衝過來一些強弓手誘敵。
強弓手射程遠,一撥箭雨落下,不管盾牌兵怎麼擋,保證有漏掉的箭。
盾牌兵擋住後,還要反衝鋒,不衝鋒士氣就沒了。
一直被動抵擋,會讓抵擋的一方畏懼拼殺。
只要敵人的箭支充足,每次消耗一點有生力量,多來幾次,被攻擊的一方就習慣了不衝鋒。
於是雙方你來我往,都佔不到什麼便宜,騎兵互相兜圈子玩兒。
不同的是,阿史那獻與葛邏祿部的補給多,後面還有人運輸。
同時安西節度使的兵上來了,兵力一旦差太多,任何一個方向的強攻都會使整個軍隊出現危機。
吐蕃草倒是有,地上生長,可以讓馬吃。
軍糧不夠了,箭也不夠了,只能箭敵人射過來的箭。
吃飯的時候,非戰鬥部隊減少數量,不運動就消耗小,不會很餓。
仗打到這份上,吐蕃統帥知道應該撤了,堅持不下去。
他猜到了,糧道被截,更可怕的是沒有人來報信,對方出動了多少兵?
每多耗一天,將士們的體力就減少一些。
就在他猶豫著是否放棄一部分人斷後,大部隊撤回去的時候,他終於等來了關鍵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