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河上,五十艘百石的輪船排成一排。
岸上在沒有輪的地方搭跳板,一箱箱的幹海米、蝦仁、乾貝、蝦醬被送上船。
裝滿一艘,一艘就離開,順著渭水去黃河,再逆流一直到源頭。
此時蒲津渡的地方,鐵索浮橋連在兩岸,浮橋下面是船在支撐。
每天有個固定的時間會開啟中間的鐵索,讓船隻從河面上往來。
更上面的壺口瀑布已經在上下船,原來在瀑布上游的船隻是往上面倒短途。
聽說瀑布可以透過的時候,便帶一點土產划船到位置,詢問價錢。
按照船的大小和裝載的貨物不同,價格也不一樣。
最便宜的小船送過去,只需十錢,十多里的路,上了軌道,牲畜拉著到另一頭,再放下去。
哪怕是自己做個小筏子,想過去,依舊為十錢,不能再低。
幹活的是俱從當地僱,幫忙拉手葫蘆,他們指望瀑布吃飯。
加上牲畜的料錢,若沒有船往來,就沒人願意幹。
“聽說朝廷派出船隊,要去上面,不曉得給不給錢。”
呆在壺口瀑布下面位置的地方,一個戴斗笠的人望著滾滾南去的河水,與旁人說。
“許是要給錢,說好了不管什麼樣的船隻,我們幹活,便給我們工錢。”
手上忙著編制油樹條筐的人看都不看筐,憑感覺便把枝條給編進去。
“百石的船,一艘拿百錢,來個一百艘,大家分一分,可不少。”
另一個看上去只有十六七歲的少年臉上露出期盼的神色。
他的手上拿著一張報紙,報紙是早期的,上面有漢語拼音,他在學習。
壺口瀑布不能通行的時候,當地人在山上或者河灘邊種上幾畝薄田,山上有桑樹,養蠶。
少年是放羊,日子一天接一天過,跟其他的孩子一樣下河捉魚摸蝦。
等壺口瀑布上了裝置,有活幹了,能賺更多錢了。
當地人就有了想法,少年開始學習拼音,要讀書。
每一個字母都是問偶爾路過的會識字的人問來的,使勁記住怎麼讀,然後再自己拼。
有時候忘了,或者覺得自己發音不夠準,可以抽出來時間去縣衙門。
衙門中許多人識字,像他們請教,他們便耐心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