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我了換我了,別逞能,等會兒就輪到你。”
京兆府的高陵縣旁邊的田地中,一個人把另一個人給推開,接過壓力井的工作。
此時距離半夜不遠,大家點著蒿草堆驅蚊子,輪換著壓井。
井水源源不斷地流淌出去,進入渠子,再分到各家的田裡。
連續兩個月不曾下雨,大家就指望著井水澆灌。
一個個縣全在壓井水,包括長安城外面的田地。
李隆基一家,還有李易和郭子儀在長安城南邊的五十五里位置看百姓壓水。
水網沒修到這呢,到四十里的位置可以接水網。
郭子儀回來了,把槍還給李易,死去的兄弟用鹽儲存著,燒成灰兒,安葬在禁苑。
禁苑立起了一個大唐英雄紀念碑。
李隆基親自去給上香、燒紙。
大唐人對這個香火特別看重,就怕死了沒人給燒紙,在下面的日子不好過。
“東主,經歷了戰爭,活下來的兄弟們更會打仗了,再來一次,絕對不會死一百多兄弟。”
郭子儀在自責,他認為這是自己沒有指揮好。
沒等敵人徹底潰散就殺上去了,敵人有反擊。
槍的子彈他都打沒了,帶回來給李易。
李易把槍分解又組合,彈夾就滿了。
對著遠處校對著開上兩槍,給李隆基端著看別人在那裡澆水。
李隆基沒開槍的慾望,始終看著火堆的地方百姓壓井。
“易弟,你那莊子的鍊鋼的坊重新設計了,等著好鋼出來,造成槍,比這個如何?”
李隆基摸著保險的位置,盤算大唐的武器更迭。
李易讓人把桌子和凳子擺好,燒烤架撐起來。
“三哥呀,槍準不準得看人。咱們自己做的槍,比不了現在這支,會用紙殼彈,後部裝填,燧發。
不車膛線的話,一百多步的有效射程。車膛線,六百多步射程。
用這一把槍,更敵人千把槍,無法抗衡,不管有效射程多遠,五百步內,數量決定勝負。”
李易很為難,這怎麼評估啊?你能說哪一種槍就保證厲害?
紙殼彈最開始出來的時候,每一支槍都不一樣,射手必須熟悉自己的槍,才能打出來高的命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