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易查資料查到過,大唐,或者說是很多朝代吧,始終沒有完全解決國家財政問題。
每一個盛世的背後,都是一大堆的百姓承受著國家財政赤字。
稍微有一個天災、人禍,問題便暴露出來。
對外貿易的時候,沒有完全抵消財政赤字,不能平衡和節餘,最終積攢到一定程度,朝代更迭。
包括宋朝,尤其是南宋,南宋的對外貿易都瘋了。
可是運回來的東西不解決實際民生,資本再追求更大的利潤,都是奢侈品。
李易又喝口酒:“物流屬於基建,減少因儲存原因而造成的損失。接下來說的是生產技術……”
李易繼續講,講資金投入的生產技術研發,比如化肥、畜牧養殖、耕地的犁……
投入後,轉化成生產力,包括雜交物種。
同等面積土地增產,大唐整體糧食增加,再調整糧價,保障種田人的收入。
“糧食在多了之後,要進行深加工,深加工的利潤需要分潤給種田的人,平衡社會各工種的收益,是朝廷應該做的事情。”
李易講的東西比較淺顯,他那個時候的人,都知道。
像準備金率和儲蓄、貸款利率相互之間的關係及對涉及經濟發展的影響等事情,他那時的人也全知道。
他沒給宋璟講,他怕宋璟今天晚上不回去了,拉著他問問題。
宋璟現在的狀態不怎麼好,在不停地冒汗。
旁邊的宮女太監已經不吃了,一人一個小本子在飛快地記。
宋璟此刻聽怕了,看李易的目光中帶有一絲的恐懼。
他終於知道自己和李易的差距有多大,自己聽到的是什麼?
一說就是社會層面,包含了所有的人。
李易是咋學的呀?以前的書上有此類知識?自己為何沒學到?
偶爾有一些個內容,似乎是有人提到過,但就一點點。
現在自己所聽的是,隨便一點拿出來,就套進去了,涉及到很多方面。
“這才是金錢的使用方法,我李家莊子用錢是為了大唐,別人不是,也好辦,咱們透過金融來調整。先不說了。”
李易突然停下,不說了,太累,幾天都說不完。
宋璟沒追問,他需要時間消化和理解剛才聽到的那些內容。
有許多地方沒聽明白,主要是新的名詞太多,為什麼要說自己聽不懂詞彙?
“所以,與渤海貿易,是戰爭?”宋璟唯一能夠分析出來的是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