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去了,便沒有機會了。
“睡一會兒,恢復恢復。”李易把點滴的速度調慢一點。
盧懷慎閉上眼睛,不長時間睡著了。
大庾嶺,一大群人在鑿石頭、刨坑、運土……
隊伍的總指揮是張九齡,他還不知道朝堂上會有大變動。
此時他的心思全部放在了修路上,百姓幹活的積極那是相當高了。
幹完農活,趁空閒,百姓們願意免費出工,到現在,朝廷的調庸令才送到。
命令張九齡為修路的主事,給百姓二十天的庸算進去了。
百姓們幹一個多月了,二十天庸拿走,剩下的時間是他們自願付出。
他們需要這條路,以前沒有人帶頭,工具都缺。
現在工具不缺了,搞頭、釺子、鑿子、大大小小的錘子、斧頭、鋸、鐵鍁……
朝廷和命令一起送來時,給了二百緡,州府給了一百緡。
換成以前,不少了,二十萬錢、十萬錢。
但如今這點錢購買籃子、租牲口,沒了。
張九齡拿李易給的兩萬緡買工具和食物,買雞和豬,還買羊。
主食當然是米了,東西從幹活的百姓家裡買,價錢比外面高。
百姓們拿到了一點好處,又吃上了‘豐盛’的飯菜。
幹了一個多月的力氣活兒,不但沒瘦,反而更壯實了。
歷史上他修的路長二十多里,寬兩丈,直接把嶺給鑿通。
之所以不是一些資料上寫的寬十七米,那是因為還有一個關,梅關。
梅關的路就那麼寬,別的入進梅關,寬度是對應的。
張九齡自己還不知道,他修的這條路,成了以後的兵家必爭之地。
眼下他要修一個城,把梅關包進去,派人值守,獵人可以休息、趕路的人亦可。
“肉骨頭湯來了。”負責在工地做飯的人,抬著一個個大木桶趕過來。
全長五十里,不是原來的二十里。
那邊村子的百姓都來幹活,張九齡答應他們,修完主路,再修一條從主路到各村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