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易把裝錢的兩個包給兩個羽林飛騎。
二十個人看一眼李隆基,李隆基面帶笑容,二十個人便翻身上馬,衝出莊子。
“易弟,張九齡要修哪條路?”看不到騎兵的身影,李隆基對此不解。
“大庾嶺,他家在那,回要路過大庾嶺,他熟悉廣州的情況,他家挨著廣州。
大庾嶺路不好走,在那裡修出來條路,走陸路往長安方便許多。
他沒有官身,無法徵用當地百姓,我給他兩萬緡,他可以修很長一段路。”
李易知道張九齡想要修路,不過需要等明年才會說,接著就領到了命令,帶著百姓開始幹活。
那條他修了路,用了好久,一直到自己那個時候的新國家成立之後的一段時間,還有人走那條路呢。
他是趁著農閒,叫百姓來修路,農閒總有用完的時候,變得農忙。
修的路要考慮別人正常的生計,朝廷又不給撥款。
給他兩萬緡,過一段日子那裡秋收後又農閒了。
可以把路好好修修,比歷史上的那條要好。
李隆基想了好一會兒:“啊!”
他也沒問李易怎麼知道張九齡要修路,兩萬緡不是扔了就好。
“一會兒我給陛下寫封信,三哥幫我送上去,解釋為什麼呼叫羽林飛騎。”李易又對李隆基說。
“好,陛下定然不會責怪。”李隆基跟著說一句。
第二天中午,一輛馬車在慢悠悠地走著。
“東家,前面有個村子,用不上兩刻鐘能到,我們去那裡吃飯。”
一個年歲和張九齡差不多的人與張九齡說。
張九齡一行五個人,他、他妻子、他兒子、管事、小廝。
管事和小廝是他上任的時候從老家韶州曲江縣帶來的,現在回去。
馬車上裝著行李,以書籍和報紙為多,還有陛下賞賜的東西。
一匹馬拉車,所有人全上去,馬太累,小廝和管事輪流在地上走。
安排好時間,如中午在一個村子吃了飯,發現晚上走不到另一個地方,就直接在村子裡住下。
遇到其他人,可以結伴而行,相互有個照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