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兆府百姓承擔起消費來提供稅收,戶部要撥錢。
主要是修路,周圍二十個縣通往長安的主幹道還不錯……”
李易讓畢構花錢,給對方講公平性。
他說主幹道還要再修一修,不適合修水泥路,太貴。
各縣除了縣城,村落分佈,村落到縣城的路要修,達到村村通。
還要有一部分資金劃撥出來,給低收入家庭補貼修葺和蓋新的房子。
修葺的錢直接撥,蓋新房子的錢,一部分朝廷負責,一部分住戶自己掏。
自己掏那一部分由朝廷先墊付,住戶按照月來慢慢還,不加利息。
河道和溝渠該清理還是要清理,拓寬小河。
保證在京兆府各河流支流到村子水渠上能行小舟。
可以用水泥來修建小碼頭,方便沒有牲畜的百姓除冬季外的季節用舟運送物資。
畢構負責聽,旁邊的兩個宮女和兩個太監放下筷子,掏本子輪換記李易說的話。
“京兆府有田地的百姓,麻不要種了,都種棉花,戰略需求,免去庸調,由朝廷收購,保持價格。”
李易順著思路提到了另一個要觸動別人利益的事情,庸調,取消。
百姓不再額外付出勞動時間和上交麻和絹,不種麻和桑樹,不養蠶。
一律改成種棉花,李家裝和六李莊的棉花籽夠用。
畢構左右看看,很心虛,他壓低聲音:“按照人來算,棉花都是分開了,有大戶人家地多。
他們已經改成了種糧食,今年大棚蔬菜,他們中有一百二十戶參與了。”
他對資料熟悉,派人盯著人家大棚出多少菜,當然知道誰種了。
“種田的不用管,種出來的糧食還不是大家都吃,長安冬天黃河一結冰、一枯水,糧食少。”
李易暫時不去對付大戶人家的土地兼併,慢慢來,跑不了。
京兆府再想兼併土地,沒機會了。
李家莊子透過另一種方式借給別人錢,包括買衣服、看病、買食用油等等。
百姓慢慢還,實在出了意外還不上的,延長換款期,減免利息。
他還總給找活兒幹,百姓不用賣地就能活下去,收入還增加了呢。
不然百姓為何要給他立長生牌位?長生牌位又不是看你長得好看就給你立。
畢構又吸吸鼻子,咽口水:“每年都安排專門的官員到河南府坐鎮,就怕長安吃不上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