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想太多,既然活了,想想以後,救你讓我付出很大的代價,你得給我補回來。”
李易笑了,拍拍患者的胳膊,起身離開。
“東主,外面來了許多人,要買煤油燈和暖水瓶。”
宋德穿著新衣服,高興地找過來。
“賣吧,順便宣傳出去,從明天起,煤油燈一個一百二十緡,暖水瓶一個二百四十緡。”
李易知道為什麼今天買煤油燈和暖水瓶的人多。
許多人希望新的一年,用上好的東西,東西也是新年買的。
尤其是跟著學種蔬菜大棚的人,今年賺到了錢,想多買。
過了年,大棚蔬菜開始收稅,十稅一。
“東主,是因為要交稅了就漲價?其他商人交稅,是不是商品的價格跟著漲,把損失轉嫁到購買者的身上?”
宋德考慮問題的角度與以前不同了。
“當一部分商品的價格因為交稅而上漲,其他的商品在一段時間之後,會相應上漲。”
李易對此似乎早有打算。
他接著說:“有兩種辦法解決,一種是行政干預,限制價格;另一種是市場自我調整,達到平衡。”
“大家一起漲,怎麼調整?錢就不值錢了。”宋德找出來問題所在。
“發行的錢多,才能不值錢,貨幣總量不變,短時間內是通貨膨脹。
之後因為買不起,手上沒錢,購買力下降,像賣東西只能降價,這叫通縮。
如果商人寧肯把東西放爛了也不降價賣,後果是經濟危機……”
李易給見宋德願意學,耐心地講。
宋德忘了去賣煤油燈和暖水瓶,找個地方坐下來,從兜裡掏出本子和筆,記重點。
李成器這時找了過來,聽李易講的內容,又看看宋德記的筆記。
他不著急說事情,坐在那裡跟著聽。
“真正的經濟危機,並不是絕對的供大於求,而是財富集中到了少數人手中。
咱們大唐是以農為本,糧食豐產,出現價格降低,而穀賤傷農的時候,只能說明一個問題。”
李易停頓一下。
“什麼問題?”李成器很自然地問出來。
“對外貿易不夠好,產業發展有缺陷。
當糧食太多的時候,我們可以多養牲畜和家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