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一,二……”
藍田縣的一條河岸上,一群人喊著口號往上拽筐。
筐的下面墊竹撬,繩子綁在竹撬上,筐中是大半筐的淤泥。
左驍衛的人於旁邊看守,幹活的是西南蠻的奴隸。
李易終於想到有什麼活兒能幹了,一個縣分配一千多人,負責清理河道淤泥。
冬天清理淤泥的時候水少,方便,就是涼。
二十個縣,先在六個縣清理,六個縣清理好了,換六個縣。
另外兩個縣,抽調挖煤的奴隸幹。
左右武衛、左右驍衛輪換到看守,給他們的‘工資’,交給兵部。
他們的伙食李易管,奴隸幹活還不收縣裡的錢。
其實應該管工部要錢,屬於幫工部幹活。
李易知道去要是要不來的,魏知古不可能給他錢,也沒錢給。
他就當是作好事了,養著將近一萬兩千個奴隸,還在長安城旁邊,憑什麼?
別的大戶養一千個護院試試?想造反是吧?
關鍵是李易知道許多人給他立長生牌位,這是民心。
百姓拿不出多少錢給他,他乾脆不要錢,奴隸閒著也是閒著。
藍田縣近,隊伍最先抵達,自己帶著筐和竹撬、繩子,還有自己裝日常生活用品的揹包。
到地方就穿一個四角褲跳下去幹活,幾十年後能不能得病,李易不管。
大唐現在找百姓進行調的時候,百姓也是這樣幹,有的甚至光身子下去。
莊戶不行,李易心疼,大唐百姓可以,奴隸比百姓還高貴?
幹活的時候,不時就有人捱打。
後來的俘虜,還沒完全融入到大家庭中,幹活的時候偷懶。
左驍衛看著,就記分。
其他的俘虜一看,這還了得?你偷懶,我們跟著倒黴,打你。
捱打了,再幹活的時候一下子變勤快。
當地的百姓站在岸邊看,看著看著,發現情況。
“大家夥兒幫著編編筐啊,柳條的、油條的、竹子的,筐容易壞。”
有人吆喝,筐壞了耽誤幹活。
藍田縣一會兒旱災、一會兒水災的,河要是清理好了,水災就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