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栗子,糖炒栗子,香噴噴的糖炒栗子。”
在大家吃早飯的時候,一群少年跑到了東市,架上一口大鐵鍋,燒焦碳。
栗子和石頭子扔進去,拿鐵鍬嘩啦嘩啦翻炒。
炒到差不多的時候,淋上糖水,很快焦糖的味道飄散出來。
宋小東他們終於練會了糖炒栗子,今天第一次擺攤。
他們需要攜帶的東西多,僱了一輛縣城中的牛車,天不亮就慢悠悠往長安趕。
在大鍋的旁邊放有用草和樹枝編的筐,由他們找人商量著給編。
談好價錢,等著賣完回去才有錢給。
小筐用來裝栗子,毛邊紙包不住炒好的栗子,有水汽。
另外有一個竹筒,不稱重量,拿竹筒裝,按照竹筒算錢。
大唐人從來沒吃過糖炒栗子,李易進行大量炒菜之前,唐朝人能炒的不多,最經典的是炒飯。
看有炒的,還‘油汪汪’的,再聞著焦糖的味道。
“怎麼賣?”路過的人看到,饞了,想嚐嚐鮮。
“五錢一竹筒,看這竹筒,能裝不少,我給你裝帶尖的。”宋小東拿起旁邊的竹筒。
“五錢?看著竹筒……五錢買生栗子能買你這三個還多。”問價的人嫌貴。
“你嘗一個,覺得好吃再買,我們還要割口子、炒、放糖,哪樣都是錢。”
宋小東遞過去一個栗子,他不著急。
因為李東主說了,三倍的價錢正合適。
問價的人接過,把皮剝掉,小口咬一下,露出滿意的神色。
“給我裝一筒,我這沒有東西裝,要不兜衣服上。”他掏出一張五錢的兌換券。
“不能放在衣服上,我們準備了小筐,買一筒送一個小筐。”
旁邊的少年拿過一個草編的筐,筐比較小,正好能裝一竹筒的栗子。
樹枝編的大,能裝兩筒、三筒、五筒。
第一份賣出去,其他看的人心動。
不長時間,攤位前面便排起了隊。
一鍋賣光,其他的人想吃,只能等著,需要等三刻鐘才行。
“我把錢先給你們,我一會兒回來拿。”有人不願意等了,排在前面的給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