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一石糧夠了,換成錢,實際賣掉的是一石半,百姓吃虧。”
李易還有說法,看,不行吧。
李隆基兄弟二人發愁,這不也不行,那也不是,印錢有什麼用?
“願意交錢就交錢,願意交糧就交糧。”王皇后最聰明,一句話解決。
“訂價呢?訂高了,百姓不去用錢,錢流通性差,百姓不想要。
糧價不穩,其他的商品用紙幣來買,商家會抬高價錢。
只要有一個環節高了,所有的商品都開始針對紙幣漲價。
紙幣到那個時候就廢了,印得越多,貶值越厲害。”
李易再提出貨幣接收程度的問題。
“易弟你說,我們不想了。”李成器乾脆把苦惱扔回去。
“不。”李隆基搖頭:“現在也有銅錢,也沒說讓百姓用銅錢來交租,他們可以拿銅錢買糧交。
紙幣發行的時候,遵照銅錢的時候就行了,大不了允許他們用紙幣換銅錢。”
李隆基想到辦法,對,就這樣。
同時他也知道印多少錢了,朝廷有多少銅錢和絹帛,就印多少的錢。
到時候允許百姓兌換,怎麼兌都是那些。
紙幣代替銅錢是為了方便,不是一下子從百姓的手中撈錢。
他把想法說出來,李易笑了。
“沒錯,這就是印刷數量。等著大家漸漸適應,再多印一點,他們就不會想著去兌銅錢了。
需要幾年時間方可,我莊子上先試著發行兌換券,莊子有足夠多的商品用來賣。
百姓熟悉了莊子的兌換券,以後朝廷再發行紙幣,水到渠成。”
李易怕朝廷著急,一下子要發出來很多,朝廷缺錢。
翌日的早上,莊戶帶著商品到灞橋那邊與人交易。
在需要購買別人東西的時候,問對方是否願意收兌換券。
並說明,本月用兌換券在莊子上買東西,享受優惠,只這一個月。
一聽優惠,對方立即答應。
即便他們不買莊子上的商品,也可以去別人那買東西。
買的時候商量價錢,按照莊子的優惠比例,各讓一步,不就便宜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