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弟,你家中許多錢了吧?”李隆基突然問出來一個問題。
“是,三哥有用錢處?”李易承認,有錢。
三千多外來務工人員在,他若是賺不到錢,他就白混了,只不過他讓出了不少利。
“錢財多了作甚?”李隆基關心這個事情。
“之前說過,明年與更多的村子合作建大棚,尤其是窮苦人家,沒有大棚的絹帛錢。
我予他們一條活路,他們願爭,自然會有好日子。
我予他們一條活路,他們願棄,再想辦法讓他們燃起雄心。”
李易說出自己的打算。
這也正是姚崇等人在琢磨的事情,沒錢的人怎麼種大棚啊,還打算過來問問。
李易早有想法,沒錢就合作。
企業落實資金和技術到地方,不是正常的麼?脫貧啊,講究正能量。
“為何自甘貧苦的人你也幫?”李隆基此點想不通,人家自己就放棄了,你還管?
“扶貧先扶思想,一個優秀的官員,不能指望所有人馬上聽你的話。
百姓不聽,就說百姓不好,這樣的官員不是好官員。
百姓懶惰,你要讓他勤快起來;百姓懈怠,你要讓他積極起來。”
李易說的是他那時的事情,有的下放村官,說哪個人就是不聽話,都告訴怎麼賺錢了也無動於衷。
這個官員覺得錯在百姓身上,等他離開,換一個來,去找對方溝通、交流,然後對方就努力地做起事了。
官員連一個普通百姓的思想都轉變不了,怎麼維護政權?
李易覺得自己可以。
把忽悠人的傳xiao的本事拿出來,就沒有改變不了的思想。
不想幹活?看我怎麼騙,不,如何引導的。
“三哥,要不拋棄、不放棄,父母官,都是孩子,總不能因為某個孩子做不好就不要他了,子不教,父之過……”
“教不嚴,師之惰。”李隆基直接插一句,然後重複:“不拋棄、不放棄,對,都是子民啊。”
王皇后聽著,露出笑容:“原來官員應這般,那大唐的官有許多就可以……”
後面的話她沒說,意思表達清楚了。可以殺了,太差了。留著你們作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