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口外面是水泥槽子水泥地,井水流出來,順著溝流進一個個長方形的木頭箱子裡,箱子裡有鐵皮。
然後一個個箱子被擺放整齊,等著慢慢結冰。
結好冰的箱子被推進融冰槽裡,融冰槽裡有暖氣分流出來的一些溫水。
等著箱子裡的冰的外面一圈與箱壁脫離,就倒出冰運到冰窖中。
冰塊與冰塊之間用草蓆子隔開,方便夏天取冰。
手葫蘆在這個時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把一塊塊冰吊起來放到草蓆子上,再推走。
人力一下一下壓井顯得費勁,浪費人工。
李易設計個風車,跟水車一樣,支起來,有風就轉,帶動壓力井的井臂上下動。
別的人就是偶爾過來把槽子邊緣的冰清一清即可。
風車已經做出來了,刷了桐油準備在晾一晾。
李易知道兩個哥哥要看,乾脆,裝上把。
先起架子,然後幾個手葫蘆同時吊裝。
一共五口壓力井,分到莊子的各個地方。
製作了三個風車,選的位置重要。
第一個風車架起來,抽出銷子,風車轉動,那邊連上壓力井井臂。
風車轉的速度快,井臂上下速度快,但出的水並沒有多太多。
風車轉的慢,井臂也慢,一下一下,嘩嘩流出去。
“大哥、三哥請看,用風車碾米、磨面亦可,尋常人家用不起,比磨坊造價高。”
李易告訴兩個人這玩意兒貴。
“高?價高它省力呀,它能一直轉,只要夏天有風,許多人可以用來做事。”
李成器考慮的是持續性,如水車。
秋天的時候,灞水河畔的幾架水車,許多人寧肯把糧食運上幾十裡,也要跑到這邊磨。
有的甚至裝在船上運到此,處理完了再運回去。
不然沒有牲畜拉磨,手工耽誤時間,還累。
即便已經有了幾樣小工具,還是水車快。
“既然價高,為何還要做?”李隆基問李易。
“因為我的莊戶無價。”李易輕輕說道。
旁邊的莊戶們把胸使勁挺起來,露出驕傲的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