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水河畔,五個水車轉動著。
每個水車連出來三個連桿,連桿隨水車的轉動而動,給人的感覺是一伸一縮。
在每個連桿前面放了一個老式的李易那時的稻穀脫粒機。
脫粒是由幾個木頭軸承和連桿相連,最關鍵的位置有木板拼成的空心桶。
每個木板上面是鐵絲圈,轉動起來,用這些圈把稈子上的稻粒或麥粒打下去。
除了要由水利推動的脫粒機,還有兩個腳踏式。
周圍一大群人圍觀,莊子的人很不高興,自家的寶貝,憑什麼叫別人看。
但卻沒辦法,東主允許別人看。
莊子的工匠檢查裝置,給軸和連線的位置滴豆油,當作潤滑。
“用其他素油亦可。”李易向大哥和三哥介紹。
李隆基和李成器表示明白,乘坐的車的車軸也要滴油,不然木頭磨啊磨的就燒了。
當然,水車不用,水車有水當潤滑。
不過水車的軸在做水車前要浸油,桐油。
一切準備就緒,李易親自拿起來一把麥稈。
來到腳踏式的脫粒機面前,腳踩上,使勁一蹬,連桿動作,帶起木桶旋轉。
他把手上的麥稈搭到上面,噼裡啪啦、轟隆轟隆,脫粒機的聲音和麥粒被打下來的聲音同時響起。
幾息後,一把麥稈上的麥粒便被打下去。
李易又拿一把,重複操作。
噼裡啪啦、轟隆轟隆,再次解決。
李隆基親自學著李易,在另一個腳踏式的脫粒機上操作。
連續幾次,他放下麥稈,站在那裡,一言不發。
“開始。”李易下令。
那邊十五個水利脫粒機邊守著的人,趁著水車上的連桿伸過來時,用最快的速度連到脫粒機上。
其實就是一個圈兒,套進杆上的凸出部位,然後水車帶動連桿這邊的脫粒機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