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楓第一次來這裡,對這裡半點也不熟悉,只能讓孫紹帶路。
到了一片竹林前,孫紹停了下來,道:“師父你在這裡稍等,我去看看姑姑在哪裡。”
“好,你快點!”
江楓一陣激動。
別管劉備、諸葛亮使什麼陰謀詭計,只要自己和孫尚香感情堅固,就沒有任何人能破壞這段姻緣!
……
很快,孫紹一路小跑回來了。
江楓迫不及待道:“姑姑在哪裡?”
孫紹朝西北方向一指,道:“在溷廁處,師父快去吧!”
溷廁,就是當時的廁所,因為往往和豬圈建造在一起,所以學名稱為“溷廁”。
《左轉》記載,晉國有一位大王叫做晉景公,在一次上廁所時,可能是喝多了酒,居然掉進糞坑裡淹死了。
王公貴族都冒著生命危險上廁所了,更別說平民百姓。
所以大家就琢磨,這事兒是不是可以避免。
先秦時期的廁所,就是豬圈,即在豬圈上搭一個簡陋的支架,一邊感受著涼風,一邊思考人生,沒有任何保護措施。
那位可憐的晉景公,也就是這麼掉下去一命嗚呼的。
到了秦漢時期,廁所終於初具規模了,變成了“樓房”。
一樓仍然是豬圈,但二樓,也有了可以遮風擋雨的地方,和房子結構一般無二。
廁門外,有便於通行的斜坡通道;廁內底板,則有長方形的便坑,糞便可由此落入一樓豬圈內。
此時廁所尚不分男女,男的來了就是男廁所,女的來了就是女廁所。
當然,有錢人家也喜歡在寢室內,備一個類似於馬桶一樣的東西;不過這東西總不能時刻帶著,僅作夜間使用而已。
傳聞這類似於馬桶一樣的東西,還是劉邦發明的。
有一次劉邦和群臣開會,開到一半的時候,忽然來了內急;為了節省時間,劉邦直接拿過文臣的帽子,就地解決,霸氣十足!
除了廁所文化,擦拭文化的發展,也很是曲折。
野蠻時代,大家並沒有擦拭的習慣,完事之後直接走人,不乾淨卻很利落!
後來發明了廁籌,也稱廁簡,是經過處理的光滑木條或竹條。
當然,這僅限於富人家庭,一般貧苦百姓,還是用石頭、草葉居多。
用廁籌實用又環保,但偶爾磕磕碰碰,也是在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