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在新芯之前華國國資企業管理職能部門不知道國資企業的短板嗎?難道在新芯之前沒有國有企業做過類似探索嗎?
顯然不是。
國資企業的管理部門裡有相當一部分老爺在下面的企業裡任職過,甚至直接參與過大型國有企業的創辦,大家對國企弊病屬於是門清。
尤其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時候,集中當時華國超過20億rmb的投資搞的908工程,投產首月單月產能僅800片晶圓,投產當年虧損2.4億元,可以說出道即失敗。
908工程的主體就是華晶,華晶慘遭失敗之後,不管是企業自身還是主管部門,又或者更上級以及外界媒體都做過各種解讀。
在那個時代,把問題歸結為體*制*原*因的不在少數,甚至不少老爺都這樣認為。
因此國有企業出錢出生產線出人力,然後其他資本主體負責管理的案例其實有很多,只是這些案例鮮有成功的。
比如華晶在失敗之後,就和香江的一家叫上華的公司合資成立了無錫華晶上華半導體的公司,華晶出生產線股份佔比49%,上華佔比51%。
很遺憾的是,這些案例在早期有成功的,在遭遇世紀之交的納斯達克泡沫破裂之後,隨著泡沫破裂全球半導體市場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低潮期,這幫合資企業有一個算一個都出現了鉅額虧損。
導致現在大家都不知道該怎麼辦,搞市場化的半導體企業時間太短,沒有經歷過一個完整的週期。
而且現在的三星還不是之後儲存半導體領域的巨頭,那套越是低潮期越是要舉債擴張產能,降價把競爭對手擠壓死的玩法還沒有爐火純青,更沒有獲得太多值得稱道的戰績。
對於華國企業和指導部門來說沒有石頭讓他們摸著過河,虧損期多久、虧損金額多少大家心裡沒有底。
之前全球半導體產能不景氣的時候,想搞合資企業都沒有人接盤,除了新芯之外其他半導體企業避之不及,現在隨著宏觀經濟環境的復甦,倒是有不少企業試圖來談合作,想以低價接手華國這些生產線。
華國沒有高階生產線,中端生產線還是有不少,在當下這也具有大量價值。
企業想這樣幹,即便他們認為在自己手裡也許盈利會更多,但是賺錢也不是幫自己賺錢,還不如把企業丟出去,不負責具體的經營管理不香嗎?
職能部門也是類似的想法,但是有大佬不想讓他們這樣幹,大佬還是想鍛鍊自己的隊伍和人才。
即便是新芯這樣的民營資本,那也不是自己人,更別說海外資本了。
“華國要想發展半導體產業,國有資本的力量是不可或缺的,我們可以把一部分企業交給民營資本、海外資本或者是其他資本,但是把這部分企業交給他們管理,並不代表著要把全部的半導體企業都放出去。
交出去是讓你們學習,學習先進的管理模式,你不能學來學去就只學會了一套我們不行,我們得把企業丟給他們!
這不扯淡嗎!
我還分管國資國企,我就堅決不會同意這樣的模式,除非你們找到什麼強有力的理由說服我。
我們最新出的管理辦法裡,已經明確了不會對企業經營的虧損行為進行追責,允許半導體企業探索經營模式和具體經營中出現虧損,已經給伱們鬆綁了,我要看到效果,別拿之前那一套過來扯淡!”
大佬只管制定方向,底下的人就要跑斷腿,下面的人充滿了腹誹,大家沒能力把事情給有能力的人來做不好嗎?
周新回到申海的訊息就像湖面上落下一顆石頭,餘波在不斷往外傳導。
最先反應過來的自然是申海方面,從最上面到分管張江的副市長輪番來找周新吃飯,態度用討好來形容毫不誇張。
“新總,歡迎您選擇申海作為您回國之後的落腳點,相信申海這座城市不會讓您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