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我聽周組長介紹說,張江從92年開始規劃,也就是南潯的那一年,到今天已經七年時間了,大學區還只是停留在紙面。”
周組長是張江高科技園區領*導*小組的副組長,黃先生是申海的頭號人物。
周新對張江很關心,因為大人物答應他的一系列扶持乃至具體政策的落地都會放在張江。
未來少說也得在這地方投百億美元,周新對張江的上心程度可想而知。
今天的會客廳只有申海方面的領導和周新,因此大家聊的很直接。
“周先生,因為在華國有很多高科技園區,在1988年的時候國家批准了整個華國第一家高科技園區,這家高科技園區在燕京,也就是現在的中關村。
在1992年的時候集中批了包括張江、江城的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在內的26個高科技園區。
僅申海一個地方,國家在92年統一批的園區就有張江和漕河涇。
同年申海同時還批了申海工業大學科技園區,這是全國第二個大學科技園。
申海工業大學科技園區在93年的時候被國家批准列入國家高科技園區。
申海工業大學、申海科學技術大學、申海大學和申海科技高等專科學校在前幾年已經合併成了新的申海大學,申海工業大學科技園區因此改名叫申海大學科技園區了。
也就是說申海一共有3個高科技園區,我們的資源要往哪裡傾斜,這需要時間來論證。
這三個高科技園區,也同時在爭取國家層面的支援,市政府層面非常為難,手心手背都是肉。園區之間各有優劣。
一直論證到去年的8月,我們才明確了聚焦張江的原則。
從公交線路、地鐵到各類要素交易市場,從各類中介機構到各個大學分部和科研院所,這一系列全市的優勢資源都需要迅速向張江集結。
由市長親自帶隊擔任張江高科技園區的組長,所有部門都授權給張江,園區的事情在園區內就能解決,張江是申海‘不是特區的特區’。”
二十年後很難理解當時對於發展的急迫心理,幾乎想所有事越快越好。
“我們規劃這樣的聚焦張江兩年,兩年之後看效果,我們希望各項指標能夠超過張江過去開園8年的總和。”
“聚焦的目標實現以後,政府就應退後一步,發揮市場這隻‘無形的手’在配置資源、微觀啟用等方面的主導作用,讓企業在沒有束縛也沒有過多呵護的條件下,自力自強。
無論是在聚焦張江過程中,還是說聚焦張江結束後,我們都非常需要像周先生這樣的企業家,對張江的支援。
這裡的支援絕對不僅僅是資金上的支援,還包括經驗、見識等方面的支援。
周先生作為矽谷有豐富創業經驗的企業家,希望你在張江創業的過程中,以矽谷的標準來要求我們。
同時有什麼意見和建議都但說無妨。”
未來周新創業就是在張江成立的新芯科技,大部分時間也在申海。
他對張江乃至申海都很瞭解。
張江成功嗎?站在華國的視角來看,絕對成功了,在92年成立的那一批高科技園區裡,張江絕對是最成功的那個。
今天一聽申海乃至國家層面對張江的規劃,那又沒有成功。
張江在未來的成就是對不起國家對它的期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