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喲,我的祖宗,你總算回來了。”吳翠梅連忙上前幫忙從兒子身上卸下東西,說道,“你再不回來,你爸就要用咱們自己家的花生油炸餈粑了。”
“那多浪費啊,我這不是回來了嘛。等著我,我還有東西在車上,爸,你跟我一起去扛。”
“能有多少東西啊,還要兩個人去扛。”劉遠河怪不情願的,但還是跟著去了。
看到堆滿車廂的東西后,劉遠河的表情是這樣的:∑(口||
驚訝,無比的驚訝。
“青山,你怎麼買這麼多東西?這些花是什麼鬼?你買來幹什麼?這都什麼鬼?怎麼買這麼多?這花幹嘛用的?”劉遠河看著車廂裡的東西,語無倫次。
劉青山道:“過年嘛,想讓家裡看起來喜慶一點,我就買了幾束乾花,這些花可不是塑膠做的,這是真的花,只不過是乾的,到時候擺在家裡,肯定好看。”
“那這又是什麼鬼?”劉遠河指著車上的一把摺疊椅子問道,“你買這椅子幹什麼?”
“這給你們晚上看電視用啊,有了這個椅子,你們就可以躺著看電視了嘛。”
劉遠河:......
東西全部搬回家之後,便要開始新一輪的整理。
劉青山負責整理這些東西,劉遠河負責炸油冒餈。
油冒餈的製作方法很簡單,可油炸卻不簡單,得在油鍋邊上待好長時間,一般人受不了。
家裡每年炸油冒餈都是劉遠河在做,所以今年也照例是他做。
除了油冒餈,今年吳翠梅還做了粿條。
本地的粿條與別地的粿條不一樣。
在百科裡,粿條(guǒ tiao)是廣東潮汕地區、福建閩南地區、臺灣、海南等地區的特色傳統小吃。
‘粿條’一詞是潮汕地區、福建閩南地區叫法,同屬於河洛語系地區的海南、廣東潮汕、福建閩南、臺灣等地的客家人則將其稱為‘粄條’。
劃重點:粿條與河粉看起來差不多,但是粿條不同於河粉,其口感比河粉更具彈性。
嗯,有點奇怪,其他地區的粿條居然跟河粉差不多,至少,外形看起來跟那白白的,軟軟的,長條狀的河粉一樣。
而這些地區的粿條的製作方法與本地的粿條也大相徑庭。
他們的粿條用料是米跟水,先將米用冷水浸泡一段時間,等到米膨脹變軟之後就用磨漿機磨成白色的米漿。磨成米漿之後再根據米漿的濃度決定要不要加水,然後放到特製的蒸籠抽屜裡面蒸熟成塊,再切成長條狀,就成了‘粿條’。
這特麼就是河粉啊。
這製作方法跟之前介紹過的‘三角包’的粉皮製作方法是一模一樣的。如此看來,本地人眼中的米粉,就是其他地區眼中的‘粿條’了。
而實際上,在本地,粿條的製作方法相對複雜一些,而且做出來的粿條味道十分香,還可以長期儲存。
這種粿條與外地的粿條有很大的不同,外地的粿條是蒸出來的,而本地的粿條卻是炸出來的。
對於本地的瑤族山民來說,閤家團聚的新春之日,能吃上油炸粿條便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情,新年也會因此而變得愈發有年味。
炸粿條的製作方法極為複雜,要提前一個晚上泡軟糯米,然後到了第二天早上便把糯米從水裡撈出來,晾乾,碾成糯米粉,之後又得泡芝麻、洗芝麻、褪芝麻皮。
芝麻與粿條是良配,沒有芝麻的粿條,就像一個人沒有了靈魂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