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紛紛大呼:不可能!
目前一鏡到底的,且是60分鐘以上的電影其實也不少。
比如1948年希區柯克的《奪魂索》,2000年的《時間密碼》,2002年的《俄羅斯方舟》,2005年的由九個短片組成《九條命》。
還有2003上映的義大利劇情電影《一刀不剪》,別名《小弟弟的一天》。
這些一鏡到底的電影,質量或高或低,而世界影壇對這種表現語言其實已經不陌生。
但《1917》也自有他的厲害之處。
首先他是戰爭電影,這種電影和“話癆一鏡到底”的電影最大的不同就在於難度。
話癆電影大多都是文戲,一個房間,幾個人,噼裡啪啦說完,解決了。
而戰爭片自然少不了大場面,大場面+人數眾多再加上一鏡到底,這種難度想想都頭皮發麻。
這也是為什麼在數字攝影沒有出來的時候,這種大場面的一鏡到底幾乎沒有人拍的原因。
太難了,也太貴了!
不僅如此,數字攝影有著膠片攝影沒有的剪輯優勢。
另外,隨著科技發展,各類後期技術也越發成熟。
所以在08年以後,數字攝影機以及其餘技術開始慢慢普及並大發展後,一鏡到底,或者說“偽一鏡到底”的電影便多了起來,也湧現了許多猛片,比如2014年拿下奧斯卡最佳影片等四項大獎的《鳥人》。
所以放到現在,當《1917》的拍攝手法被三人知道後,三人紛紛搖頭,大呼不可能。
當然,他們也不是真的覺得不可能拍出來,而是覺得拍出來也不會太好。
因為胡清泉說了,這次還要結合各類光影藝術,要把藝術性和劇情性結合地完美。
劇情他們知道,剛剛已經看過劇本了。
很簡單,但這是放在一般電影角度上看的。
但要完美結合出藝術性?
鏡頭語言、配樂、剪輯燈光等呈現出的光影聲畫藝術效果,在一鏡到底的前提下,怎麼體現?
大家都是電影人,知道其中難度的。
一鏡到底的好處是沉浸感極強,但缺點也很明顯,就是很容易讓電影在某個時刻進入枯燥的階段。
一般電影都是用別的鏡頭來補充、轉場。
但對一鏡到底電影來說就真得考慮手底下功夫了。
所以三人越想,頭也搖地越快,他們覺得自己來的話,反正這麼點時間肯定是找不出什麼像樣的解決方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