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其它小說>北宋穿越指南> 後記十六·我來養你啊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後記十六·我來養你啊 (1 / 4)

(多謝工科書友提醒,原諒老王這個文科生吧。今天仔細研究了一下轉爐和迴轉窯,發現自己對轉爐的理解都大錯特錯。)

(花了一下午時間查資料,還下載了冶金和水泥製備的相關書籍。所以,今天只有一更。)

清晨,工部。

“謝學士早。”

“有禮了。”

謝衍一路點頭致意,快步走上三樓。

他已經跟一些工部官吏混了個臉熟,但人們還是經常對他投來探究目光。

沒辦法,他在工部的名氣太大了。

一部分因為學術,一部分因為公主。

負責跟他接洽的工部主事叫範英,正五品官員。平時負責處理來往公文,也偶爾管理一些中小型專案。

謝衍跑來查資料,用不著他親自盯著,純粹是想借機跟謝衍搞好關係。

畢竟,謝衍在陳尚書家裡住了一段時間!

“謝學士,昨天的資料可看完了?我又找到一些。”範英的態度極為熱情。

謝衍點頭微笑“多謝範主事幫忙查詢。”

這幾天,謝衍在工部的資料室裡,主要閱讀各種爐、窯資訊。有高爐、轉爐、石灰窯、陶瓷窯、玻璃窯等等。

幸好他對冶金一竅不通,否則大明的相關技術發展,又會給他一種時空錯亂的魔幻感。

就拿冶煉鋼鐵的高爐、轉爐來說。

各種配套工藝的科技水平,如果換算成另一個時空的年代,可以從乾隆中期一直延伸到第二次鴉片戰爭。某些工藝還停留在乾隆朝,某些工藝已經到了咸豐朝。

熱風爐已經搞出來了,但採用的是外加熱,而非蓄熱式熱風爐。

轉爐也已經搞出來七年,但採用底吹空氣的辦法。煉出的鋼材太硬太脆,韌性、耐久性和疲勞壽命都較差。

說白了,就是鋼材含氮、含磷、含硫過高。

目前的徐州鋼鐵廠,年產生鐵4500噸、熟鐵200噸、粗鋼1000噸。

不要用後世的轉爐代入原始轉爐,以1892年的美國舉例,110座轉爐的總年產量才470萬噸鋼,平均每座轉爐的年產量只有427萬噸。

大明此時的轉爐技術,遠遠不如1892年的美國,連鐵、碳和其他元素的比例都沒完全搞清楚,尚處於依靠經驗進行配料的階段。還經常因為故障而停爐檢修。去氮、去磷、去硫工藝更是摸都摸不著。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