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明軍車陣越迫越近,蕭查剌阿不說:“騎兵留下遲滯,步軍全部過河撤走!”
他也沒想過有序撤退,因為部隊成分太雜了。
卻見大大小小的貴族,帶著自己的少量精銳,以及無數沒啥戰鬥力的雜兵,亂糟糟的爭先恐後往紅柳溝裡衝。
齊膝深的河水,很快就能蹚過去。
河床全是碎石塊,一旦到了斷流季,就連河床也會變成戈壁灘。
大約九千西遼雜騎,遠遠繞著車陣來回奔跑。只要戰車敢變成卻月陣或橫陣前進,他們就會從四面八方衝來,逼著車陣調整陣型便拉開距離。
吳玠被這種戰術搞得很煩,西遼步兵他是留不下了,只能再留下一些騎兵屍體。
“傳令……”
很快,明軍車陣變成半月形加速前進,分出一半步兵在比較靠後的位置防禦。
那些繞後遊弋的西遼雜騎,由於來自不同的部落,而且也沒接到確切的軍令,於是他們的選擇各自不同。
剛開始全都衝上來,想要嚇唬明軍將士。
衝到一定距離,有的騎兵減速後撤,有的騎兵向側方掠去。這種都是比較慫的,不敢冒險繼續衝鋒,生怕遭到車陣的打擊。
亦有少部分西遼雜騎,認為明軍車陣來不及變陣防禦,竟然抓住機會選擇加速往前衝去。
車陣,確實來不及。
但騎兵已等待多時!
只見三百明軍輕騎、五百明軍驍騎,組成三十多個騎兵小隊。他們分成兩股,以相對密集的陣型,朝著數量三倍於己的西遼雜騎衝去。
這完全出乎敵人的預料,因為從打仗到現在,大明騎兵始終沒有接戰。
他們下意識的認為,大明騎兵沒啥戰鬥力。
更糟糕的是,由於許多西遼騎兵撤了,選擇繼續前衝的騎兵,變成稀稀拉拉的好多股。他們的左右皆無友軍援護,而且害怕遭受炮擊,陣型極為分散,騎兵間距在八米以上。
從資料上來看,是八百明騎衝兩千多敵騎。
真打起來,卻是八百明騎分為兩股,正在圍殲區域性區域的兩百多敵軍。
騎兵大將楊政衝在最前方,他肩部的棉甲中了一箭,戰馬的輕甲也被射中兩箭。此刻已衝進稀疏的敵騎陣中,一槍挑飛一個西遼騎兵,又撤槍橫掃落一個騎兵,第三槍更是把一個酋長挑翻。
這兩百多西遼雜騎,幾乎是瞬間融化。
而後排的大明騎兵,卻是減速掠向兩側更遠處的敵人。
那些敵人,同樣陣型鬆散,且近處無友軍策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