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我知道,孢子號的主要技術突破有兩個,一是把模擬重力艙裝到了飛船上,可以減少失重狀態對宇航員身體的傷害,二是動力推進裝置的突破? 使用了成熟的大型離子引擎技術,極大的縮短了遠航任務的飛行時間? 而企業號那邊就不行了,還是傳統的化學燃料火箭? 它的這次火星任務就像努力飛到亞軌道的飛機一樣。”
確實,每一個時代的變遷? 都伴隨著技術的巨大進步。
之前人類只是進入了航天時代? 可直到複用火箭降低了軌道運輸成本? 軌道穿梭機的出現更大幅度的降低了載人航天成本,還讓人類進入太空更加便利,才算是推著航天時代往前邁了一大步。
後來領航者開始面向月球進行技術升級,讓人類登陸月球也更加簡單,可說到底還是在地月系統打轉,並沒有讓人類突破地月系統。
直到現在。
“帶領人類邁出那一步”的宣言,孢子號做到了。
不過離子引擎的起步推力確實不行,花了比企業號兩倍的時間才飛出地月系統,但是到後邊,孢子號的飛行速度就越來越快了。
本來有很多人等著看孢子號“逮蝦戶”企業號,但他們註定是看不到了,兩艘飛船都不在一條航線上,哪怕用模擬圖來現實,孢子號也不可能從企業號旁邊飛過去。
雖然它們都是從地球出發的,又都是去火星,但它們的飛行航線真重合不了。
因為地球是運到的,火星也是運動的。
兩艘飛船的飛行時間不一樣,飛行的路線肯定也不一樣,如果用線來表示,那孢子號就是一條短弧線,而且弧度小,企業號就是一條長弧線,而且弧度很大。
兩艘飛船飛出地月系統就分開了,相當於從一個地方出來的兩輛車,一個往東,一個往東南。
兩艘飛船在飛行過程中還不斷的回傳影片,分享一些遠航飛行的生活和科研日常。
畢竟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火星任務,可展示的東西太多了。
因為企業號先出發一個月,加上天夏那邊沒動靜,所以美瑞肯那邊恨不得天天釋出一段小影片,讓所有人看看飛往火星的飛船上有什麼,宇航員怎麼生活和怎麼做實驗等等。
只是後來孢子號的出現,美瑞肯傻眼了,等孢子號出發之後,它就很少發影片了。
領航者釋出的孢子號影片卻越來越多。
雖然企業號不發了,但是它已經有前邊一個月釋出的影片了,兩邊一對比,很容易得出答案。
孢子號因為有中型模擬重力旋轉艙,可以安全的提供0.5G的模擬重力,甚至再大膽一點,開到0.6G都沒事。
不過為了安全嘛,一半的重力也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