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庭和天宮,其實是一個地方,都是神話中天帝居住的地方。
這兩個名字只是彼此的別稱,翻譯起來能套娃。
但是實際上,天庭和天宮還是有些區別的。
如果把整個神仙世界比作一個國家,那麼“天宮”就是帝王居住的地方,是一座宮殿,而“天庭”就是這個國家的首都,是一座城市。
這一比較,兩者就不是一個量級的東西了。
這也是唐超把這個計劃冠以“天庭”之名的原因。
天庭空間站就是要比天宮空間站大,而且是大得多!
唐超指著大螢幕上的效果圖說道:“我把天庭空間站大致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科研區,中間這一部分是商業區,後邊這一部分是工業區。”
“三個部分都有單獨的飛船對介面,其中商業區的飛船停泊口最多,達到了10個,而且是大船小船都能停。”
“一條主軸貫穿著三個區,所以三個區的連線口也在主軸上,只要關閉連線口,三個分割槽就可以做到相互獨立,這個時候要想去其他區,只能透過太空行走的方式,還要看有沒有開啟密碼。”
“科研區其實就包括初期的天宮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它們還是原來的狀態,並且節點艙可以對接飛船,可以保證天宮空間站單獨的對外來往能力。”
“不過天宮空間站太小了,做實驗的話不是太方便,所以我就把我們公司的星空客棧也算了進去,只要拆除商業化的裝置,安裝上科研裝置,它就可以成為科研場所。”
當然,肯定不會現在就改,星空客棧已經按照商業酒店的模式造的差不多了,眼看著再過一段時間就要發射進入軌道了,怎麼可能中途改成太空實驗室。
整個天庭空間站工程要很長時間,那一大堆高精尖的東西,國內有資格接任務的單位和公司本來就不多,而且人家也有自己的訂單要完成,不可能全力造天庭空間站的零件,所以光零件,至少也要兩年時間才能湊齊。
零件生產的兩年時間裡,各個有能力製造火箭的公司也要努力,除了自己公司的一些零散業務,還要為“長征九號”的回收版本和“遠航號”的生產零件。
等任務結束,他們可以得到一定比例的技術授權。
長征九號必須升級成可回收的狀態,要不然用一次性的火箭造太空奇觀,那造成之後很可能就真是“奇觀誤國”了。
只有可回收火箭才能節省成本,造出來的太空奇觀才能起到“科技整合+5”、“國民信仰+5”、“太空探索+5”之類的效果。
唐超是有空天飛機的技術,可飛機的機艙真不適合幹這事,往常4、5米直徑的機艙就可以說是超大機艙了,改造一個8米直徑的機艙用來運大尺寸物件更是難上加難,而把火箭的整流罩造到直徑10米,難度跟造機艙真不是一個量級的。
因為整流罩說白了就是一個大殼子。
甚至別說直徑10米了,研究研究,升級過後的長征九號頂個十幾米直徑的整流罩都不是問題。
空天飛機就算能方便的往太空運東西,運上去的也只能是小零件和原材料。
可是用小零件和原材料建造巨大的天庭空間站,就不是拼積木那麼簡單了,必須讓宇航員在太空進行大量的作業。
一旦涉及到宇航員的太空作業,那消耗的時間就更長了。
就目前的人類技術來說,科幻電影裡那種需要焊接的太空設施建造方法,只能是在科幻電影裡看看。
所以最好的辦法還是在地面造好各種大模組,然後用大火箭運到太空軌道上去拼積木。
不過那種“科幻”的太空建造技術也要研究了,人類必須不停的前進,不停的研發新技術,所以天庭空間站才有了工業區。
要說這裡邊能造什麼東西,那還真沒有,大多數還是做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