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目標是首次建立真正全面的火星大氣層模型,幫助人類揭開火星的一系列未解之謎。
然後就是天夏的天問一號探測器和美瑞肯的毅力號探測器都成功釋放了自己的火星探測車,並且順利著陸,開始在火星上巡遊。
其中“毅力號”火星車上還攜帶了一架微型無人直升機,成為了人類首架在另一顆行星表面起飛的飛行器。
三發全中,讓人類探測火星的成功率飛漲,一下子達到43.75%。
&nmmmm……
咳,成功率確實飛漲了,畢竟之前的成功率只有40%,這一下漲了將近四個點呢。
在這三次火星探測任務執行之前,人類總共向火星發射了45個火星探測器,但“成功”的只有18個,成功率只有40%,連一半都不到!
這裡的“成功”之所以打著引號,是因為有不少火星探測器在到達火星軌道或登陸火星地表後,就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徹底失聯了。
這次一下子成功了三個,把探測器數量增加到了48,成功數量增加到了21,才有了這種巨大的飛躍。
這既證明了火星探測的困難性,又證明了當前人類宇航技術的進步。
這三個火星探測任務的成功,著實讓人們高興了一陣,但是火星終究離地球太遠了,又不是人類登上了火星,所以除了相關科學界,人們很快就不關注了。
不過沒關係,到了三月份,距離人類很近的,但是又有足夠吸引力的航天發射任務開始了。
天宮空間站的“天和”號核心艙發射成功。
這個長16.6米,最大直徑4.2米,重約22噸的大傢伙非常引人注目。
雖然它只是一個艙段,但是它比國際空間站上的任何一個艙段都要大,而且意義還不僅僅是這樣。
關鍵,它是新的!
咳,人類就是這樣,相當大的一部分人都是喜新厭舊。
國際空間站是夠大,但是它太老了,最早期的艙段服役都超過20年了,可它們的設計壽命其實是在10~15年左右。
雖說這玩意超期服役是常有的事,畢竟那麼貴,造起來又那麼麻煩,肯定要發揮最大的價值,但是這超期時間也太長了。
這還不算,修修補補之後,它可能還要再苟個7、8年。
當然,具體服役多長時間還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一年幾十億美元的維持花費,合作的各國宇航局都覺得不值,有些國家已經不想掏錢了。
攢個幾年,用這些錢都夠再造一個更先進的新空間站了。
“後發優勢”不是白說的,20年前的技術和現在的技術根本沒法比,材料、電子、太陽能板轉換效率等技術,都有很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