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造出來之後不僅比賽能用,他們平時也能用。
別看這款火箭的起飛重量只有四百噸,可載荷比非常不錯,可以達到4.5%,理論上能把18噸的重量運上近地軌道。
不過理論就是理論,他們的火箭太細了,而且強度不夠。
如果真運載18噸的載荷,肯定會給箭體帶來異常壓力,加上火箭飛行過程中要承受很大的G力和抖動,那麼導致火箭出現故障的機率會大增。
簡單來說就是能運,可成功率不保證。
沒關係,理論荷載運不了,保證安全的情況下13噸的東西還是可以運上近地軌道的。
這綜合實力比天夏的“勞模”長征三號系列火箭還厲害一些。
加上這款火箭的極簡結構,箭體直徑統一、主推進器型號統一,非常有利於發展模組化製造模式,在提高成功率的同時還可以進一步的節省成本。
而且主發動機都有了,還可以研發其他火箭。
好傢伙,140噸推力的液體火箭發動機絕對是目前國內私人航天領域推力最大的,其他私人公司最多也就海平面推力70多噸,不到80噸的單機推力。
就是跟國家隊比,在長征九號的相關技術沒有亮相之前,140噸的推力也不虛誰。
以這種引擎為基礎,開發大直徑箭體,並聯幾個引擎,絕對可以開發出大型運載火箭。
八臺發動機的推力就能堆到長征五號那個級別,發動機數量還比長征五號少兩臺。
這就是大推力發動機的好處。
如果再大膽一點,堆個十幾二十臺發動機,學學重型獵鷹,足夠造出登月的火箭了。
一款發動機就有這樣的能力,公司的未來絕對美好。
可惜,公司的正式廠房現在還沒影呢,這些只是後邊的設想,現在最重要的還是登月大獎賽的事。
“老闆,兩米五直徑的箭體可以在我之前那個公司裡造,他們現在的主打火箭就是用的兩米五直徑箭體,找他們造最快,只要把要求發過去,馬上就能生產。”
“好,先記下。”
“關於發動機製造的事,老闆,我感覺藍色之劍和九州可以造,在國內私人航天領域就屬他們的液體火箭發動機技術最強,目前已經掌握八十噸級推力的製造技術,正在向百噸以上突破。”
“好,也記下。”
“老闆,我知道一個做飛控技術做的非常好的公司……”
“老闆,我之前那個公司做分離環做的不錯……”
“老闆,我們老師有個小公司,他們做的雷達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