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口口聲聲躲清閒,無心世事,可他實際上每時每刻都在關注著天下。
“袁紹兵精將勇,若其並滅公孫瓚,則河北之地,盡皆屬之。若那時,他必南下而攻,不知公達有何高見?”
“攸曾聞,當年汜水關前,將軍與袁紹也曾論此事?”
是啊,目光長遠之人,即便當時有雄關在前,仍然看得見天下和未來。
當年的情景,又浮現在曹操眼前。
“不錯,當年之景,猶在眼前。只是這些年來,袁紹之言漸已成真,而曹某慚愧,卻無大進。”
“不然。袁紹雖懂軍略,卻不曉用人。將軍今雖勢弱,但武將用命,文臣盡謀,這是袁紹無論何時都無法相比的。”
“哦?還請公達明示。”
“既如此,攸便為將軍一謀。將軍此時,有三策可選之。”
“哪三策?”
“上策,西治司州,中穩兗、豫,東取徐州,縱橫相連阻河北之兵,而後御精兵猛將,與之一決;中策,聯合呂布,結好劉表、袁術,使成盟約,共御袁紹;下策,穩治州郡,結好袁紹,待其南下,則與之為盟,而伐眾諸侯,或可趁機奪得州郡。”
“哈哈哈哈,公達果然謀劃深遠!”曹操大笑。
“原來如此。”荀攸看曹操這反應,已然明瞭,“將軍果有大志。”
一個表情,便能知道答案。
如果曹操選擇下策,也就意味著或許要讓皇帝遷都河北,到那時,他便也不過是袁紹的一個從屬。如果那樣,曹操是不會笑的。
而選擇中策,雖然也可保全州郡,對抗袁紹,但也從側面證明了,單單靠他曹操一人,並不足以與袁紹抗衡,所以,曹操一樣不會笑。
那麼答案就很明瞭了,曹操定然會取上策。
而這,也是荀攸所期待的。
並司、豫、兗、徐之地,一者懾天下諸侯,二者可成包圍之勢,之後一舉擊潰袁紹,佔據河北,則天下之地,已得三之有一。
到那時,曹操便可揮軍南下,掃蕩江東、荊南,而後趁勢西取,便可平天下。
二人笑罷,曹操又再次開口問道:“公達推測,與袁紹之對決還有幾年?”
“至多三年。公孫瓚若是能與外族結連,尚可與袁紹抗衡。可如今,他築樓自守,敗亡已定。袁紹之所以未滅他,不過是因為公孫瓚尚有一戰之力,袁紹恐與之決戰,即便能勝,也會過傷元氣,對他南下攻伐不利。況且他所掠得公孫瓚之地盤尚未穩固,若內部生變,他便難於應付,故而他如今也在積蓄實力。不過可想而知,公孫瓚敗亡之日,便是他袁紹南下之時。”
“若如此,則曹某當下應當如何?”
“將軍當下只當養蓄士卒、廣積糧草,若要出兵,必須準備充足之日。”
“那呂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