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出三路大軍伐吳,西路曹仁需抵禦關羽自不必言。
中路大軍鏖戰濡須,既不佔地利,更不擅水戰。
踩在前輩經驗上的朱桓,憑藉多年來修築的濡須城、濡須塢、東關、羨溪的多點防禦體系,將那“上軍大將軍”曹真死死的拖在了這裡,不得寸進……
於後方督中路兵馬的曹丕和司馬懿雖然著急,但這是要憑實力啃下來的硬骨頭,任那司馬懿玲瓏心思,也無正面破敵之策。
但曹丕雖然是在等,卻也不是在等著天命所鍾,讓那朱桓直接吃餅時噎死……他是在等東路的曹休破敵建功,或者西路的關羽急中出錯。
此兩路只要任何一路破敵南下,那他中路的大軍自然也就活了。
相比之下,顯然東路軍更有希望一些。
從兵力分佈上,也能看出曹丕對曹休這一路的希冀。
曹休不僅帶著張遼本部,還有五州二十軍兵馬,不僅如此,曹丕還給了他一個“大寶貝”。
呃……當然不是指臧霸,這貨嚴格說來算是他給曹休增加的難度。
真正的大寶貝,是一個名叫趙儼、趙伯然的,此戰作為軍師隨曹休出征。
此人名氣雖然不像賈詡、程昱、郭嘉等人那般響亮,卻也是當年與陳群、辛毗、杜襲齊名的“潁川四大名士”之一。
要說趙儼此人,能被任命為伐吳之戰最重要一路的軍師,既不是因為他似賈詡滴水不漏,亦不是似程昱般詭詐狠毒,當然也不似郭嘉智計百出。
但他也有獨屬於自己的特長——調和諸將各部。
這才能初看之下或許很難察覺,但只有用過此人的,才知道這是個多難得的技能。
當初做縣令的時候,任期之內屬下官吏竟未出過一起不睦引發的不良事件。
如今當了軍師,雖然他出不了什麼奇招妙策,卻奇蹟般的讓這五州二十軍的兵馬協同作戰,彼此之間不生嫌隙。
而且隨著時間推移,居然還有相互配合,漸生默契的趨勢……
可不要以為這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曹休的兵馬雖然強盛,但那都是些什麼人?
青、徐、兗、豫,還有曹休和張遼本部兵馬。
這裡面愛搞事的青徐豪霸,和他們麾下的驕兵悍將便佔了相當大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