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仲率領的敢死騎兵隊,乃是襄陽最後的希望所在。
利用自身強大的機動能力去拉扯敵軍陣型,迂迴、包抄、背刺突襲,在對手的戰陣被撕扯打亂產生破綻之時,再發起衝鋒才是騎兵戰法的精髓。
元仲雖然武藝不精,但身為曹魏一郡的都尉,又是常年呆在前線最重要的防禦城池之一的襄陽,對於騎兵作戰當然不算外行。
然而這支五百人的騎兵隊受限於眼下的地形和荊州軍的包圍,完全沒有迂迴的空間,一出城就要面臨死戰。
他們唯一能採取的戰術,就是騎兵統領往往最忌諱的愚蠢打法——正面衝鋒。
好在滿寵在裝備上可謂是毫無保留的武裝他們,襄陽城還有的好貨全都被拿了出來。
馬鎧、玄鎧,壓箱底的東西都被套在了這支騎兵隊身上。
這五百人的騎兵隊,就有將近200人擁有玄鎧,其他人也全都裝備精良皮扎甲,披甲率達到了恐怖的100%,玄鎧比例近半。
胯下五百戰馬,也有大半披掛馬鎧。
這毫無疑問是一支具裝騎兵隊,也就是所謂的重騎兵。
元仲等位於這支騎兵隊“鋒刃”上的外圍士兵,全部披掛玄鎧,這些武裝到戰馬的精銳,將作為肉身衝陣的排頭兵。
曹魏作為北方政權,玩騎兵乃是三國中當之無愧的行家,其戰法也在與遊牧民族、本土漢民族的作戰中逐漸進化完善。
而劉漢,即使是關羽這種馬上將軍,在騎兵的戰術戰法上,隨著時間發展也陷入了停滯。
因為沒戰馬,沒大規模騎兵,自然也就不可能天天花時間研究,也沒有實戰來檢驗,這是無可厚非的事情。
曹魏則不同,即使是元仲這種無名小卒,率領的這支騎兵隊伍,也讓觀敵瞭陣的關羽有了不小的收穫。
「此前水淹七軍時,不曾與曹魏精銳正面交鋒……不想曹魏騎兵較之當初,竟又有增益。」
正在集結親兵,同時調動指揮大軍對這支騎兵進行合圍的關羽也不禁心下讚歎。
元仲這五百騎兵,並非全都是手持丈餘長矛馬槊的“突擊騎兵”,甚至這個傳統的鋒矢陣,嚴格來說其實是“平頭箭”、梯形結構。
在解決了想要趁機衝入城中的荊州兵隊伍後,這支騎兵迅速調整了陣型,元仲也退到了騎陣的前腰位置。
平平的箭頭上,作為即將正面衝撞荊州軍陣的騎兵,他們並沒有端著標誌性的長柄武器。
而是一手持盾,一手持單刀,作戰時不求擊殺,只為撞開敵軍陣型的同時,最大限度的增加自己生還的機率。
這些人就只有兩個任務:撞人、活下來。
前兩三排,都是這種“移動鐵桶”。
被保護在陣型中後方內部的騎兵,則是多達百餘人的具裝騎射手。
在騎兵接敵之前,他們會先向敵陣進行拋射,嘗試擾亂敵軍陣腳。
手持長柄武器的衝擊騎兵,則都位於元仲所在的前腰兩側,他們才是在騎射手和前排鐵桶們打散敵軍戰陣之後,真正負責殺傷敵軍的力量。
對於失去了陣型保護,且大部分沒有裝備盾牌的步兵長矛陣來說,這些騎在高頭大馬上的具裝騎兵便是噩夢般的存在。
“殺——!”
砰砰砰!
瞪著血紅雙眼的曹魏具裝騎兵隊,就這麼直直的一腦袋撞進了同樣瞪著血紅雙眼的荊州士兵中,肉體碰撞的悶響,骨斷筋折的刺耳聲音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