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一輩子都在權力場中打滾計程車燮,輕易便看出,孫權想要的並非臣服與依附。
而是對交州的徹底掌控——就像曹魏對東吳的意圖一樣。
如果東吳發兵強攻,士家憑藉交州的力量是無力抵抗的,但有些時候也不是武力足夠便能強攻。
師出有名,也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士家在交州名聲極好,士燮又主動表示臣服,孫權根本沒有任何理由攻打。
於是孫家對交州伸出的權利觸角,便尷尬而憋屈的停留在了表面,無法深入其中。
表面上交州是孫家的地盤,但代表著孫權的交州刺史,無論是步騭還是現在的呂岱,都無法對交州內部的事務直接干涉。
頗有些皇帝和諸侯國的意思。
士燮要繼續保持這種關係,就必須使東吳始終處在一個存在外部壓力的環境中。
荊州之戰打完後,孫權向西擴張的計劃再度受挫,北拿不下合肥,西奪不了荊州,還傷了元氣……
但士燮並未因此放鬆心態看江東的笑話,越老越小心的他反而察覺到了一些危險的味道。
當時孫權降了北魏,與劉備也簽了停戰協議,一門心思招兵買馬。
偏偏這個時候,自己的兒子士徽酒後大罵孫權的事情還傳的沸沸揚揚,當時甚至傳到了步騭的耳朵裡。
放在平時這並不是什麼大事,但幾件事加在一起,他確實怕孫權藉機出兵攻打交州。
於是他果斷啟動了在南中安排的後手。
是的,南中之亂嚴格來說,其實算是他士燮一手策劃。
在背後指點雍闓的並非孫權的人,而是他的人。
只不過南中的安排,他並沒有瞞著孫權,此時啟動南中的後手,在剛從荊州吃了虧的孫權等人看來也是削弱劉備的機會。
但他們都沒想到,士燮熱衷於此並非出於什麼對孫權和江東的忠誠。
雍闓等人若成事,南中名義上將納入江東的勢力範圍,然而要對南中施加影響,還不是要透過與南中接壤的交州?
屆時他士家有的是資源手段,將南中控制在自己手中。
事若不成,以劉備的智囊也定能看出江東才是幕後主使,雙方交惡,他士家的交州反而更加安全。
可他卻沒想到,曹魏與江東的關係竟然急轉直下,甚至逼迫的孫權不得不再次低頭,主動聯劉抗曹。
甚至還利用這個機會,對他士家下了一步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