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士卒演練雖也日短,然此陣亦有不足之處。”在親兵護衛下安坐高點車中的諸葛亮蹙眉,不斷將所見陣法之不足記於心間。
諸葛亮身旁充當親衛的白毦兵老羅,看著陣中死傷慘重,陣外震駭莫名的敵軍,嘴角直抽抽。
這還“亦有不足”啊?!
就算對方裝備什麼的差一些吧,那也是三千打一萬多,還是開闊地正面迎敵,殺得對方屁滾尿流……
這都算不足的話,魏吳軍中所用陣法和一坨屎又有什麼區別?
自劉禪親軍正式定名赤星軍,並擴編至兩千人後,他就被調回了陳到麾下。
多年為太子牽馬扛旗的老羅,為此還心情低落了很久。
而此次他又被派到了諸葛軍師身邊,充當南征的親衛。
跟隨劉禪日久的老羅,本以為自己就算再遇見什麼事、什麼人都不會再驚訝了,結果沒想到還是被完美主義者諸葛軍師狠狠重新整理了見識。
“弩箭每次擊發,待到重新上箭耗時過長……若能改進,此陣威力勢必還可大增。”對於士兵所用的武器裝備,諸葛亮也有不滿意的地方。
面對這種情況,大部分人都會無奈的默默接受,並根據武器裝備的效能重新調整戰術。
可惜諸葛亮並不屬於“大部分人”,他不想對武器效能妥協,而是想直接從武器下手,將其改良後以配合自己心中理想的戰法。
「太子常多奇思妙想,待戰後以此事相詢,或可另有所得。」
諸葛亮將改良弩箭的事情也默默記下,隨後再度觀察戰場,與其說是他在指揮軍陣殺敵,倒更像是進行一場大規模軍事科學試驗……
從還沒開打就已經確定會取得的勝利,反倒成了諸葛亮眼中的附贈品一般。
戰陣、裝備、運糧、指揮方式……等等,凡軍事相關,皆在其試驗範圍之內。
“行乃勘理之唯一標準……太子所言甚是。”諸葛亮面帶微笑,低聲自語。
此次親自領兵作戰,諸葛亮不僅將近年來許多停留在紙面上的軍事想法付諸實踐,同時又在行軍作戰過程中有了更多的想法。
收穫之大,絕非在成都僅靠耳聞可比。
他這邊做著軍事試驗,被打得死去活來的試驗樣本——越雟夷人各部可受不了了,廝殺至此夷人聯軍戰損已大約兩成,各部首領開始下令後撤了。
互不統屬的各部首領,誰都不想在此一戰中損失過重,是以見勢不對都打算開溜……而且沒人想做殿後的那個。
可是面對諸葛亮麾下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漢軍,如此沒有章法的撤退,和潰逃有什麼區別?
察覺敵軍兵敗,諸葛亮果斷下令大軍包抄追擊,掩殺潰軍。
“降者不殺!降者不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