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榮等人能在此地紮根,有今日的勢力,也很是經歷了一番波折。
與劉禪分別之後,他們大約一千人馬再加上柴榮寨中的老弱婦孺,便向劉禪所指之地而來。
此地確實如劉禪所說,是個建立山寨的好地點。
但這好地點自然也非無主之地。
此處先前已有三夥人馬,但好在其人數不多,可戰青壯基本都在一二百人規模。
由於已無容身之所,又是已有備算無備,沒有回頭路的手下被柴榮稍加煽動,便攜先前大勝之勢迅速拿下了其中一夥人。
雖有死傷,但投降歸順的更多,這更給他們增加了信心。
之後有了熟悉情況的本地人加入,收拾另外兩夥人馬也沒費多大功夫。
問題出在這之後。
事實上他們對這麼多人聚在一起的生活並不熟悉,首當其衝的便是糧食問題。
之前的火併帶來了一些物資,但要想不坐吃山空,還需未雨綢繆。
一方面閒時開墾山間可耕種的荒地,為長遠做打算,一方面當然是計劃新的劫掠目標。
剛開始柴榮及其他寨主嚴格按照劉禪制定的方針,專門打劫大型商隊,同時伺機劫掠一些小縣的府庫。
但在執行的過程中出現了不少問題,柴榮手底下這些人可不是劉禪一手帶出的兵。
在第一次攻擊縣城官府的時候,便發生了不少洗劫當地普通百姓的事情。
索性當時是柴榮親自率隊,當場便斬殺了不少人,以雷霆手段暫時震懾住了其他蠢蠢欲動的賊兵。
而後他又遵劉禪之命,將劫掠所得分出一部分給當地窮戶,尤其是受到波及到的人家。
賊兵們一時心生怨憤不滿,這樣做的好處暫時沒看見,壞處卻顯而易見——他們能分到的錢糧少了。
回去後有一位寨主也動搖了,勸柴榮不要做這種傻事,被其駁斥而回。
不多久,山寨的第一次叛亂髮生了,便是那位寨主率領其麾下,和其他一些對柴榮不滿的人。
其他四位寨主暫時按兵不動,選擇觀望。
叛亂持續了3天,被柴榮撲滅,並將那位寨主的首級挑在矛上,立於寨門口。
而這大鬍子在第一天的下午,便毅然率領自己的人加入了柴榮一方,鎮壓叛亂。
第二天,其他觀望的寨主也紛紛加入戰團。
此一戰徹底確立了柴榮的威信與領導地位,也就等於堅定了劉禪此前給他們制定的發展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