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酒品生意走上正軌,開始有了收益。
一些大族不免眼紅,他們並不知道這生意背後的老闆,是益州之主的兒子。
對這個新出現的賺錢買賣,自然也都想分一杯羹。
而在政治上不得勢,卻在這片土地上盤根錯節的益州大族,更是其中的急先鋒。
就比如犍為郡張家。
然而發現了端倪的諸葛叔,立刻便將葡萄酒經營權從名義上收歸了官營。
畢竟有劉備禁酒令在前,此舉也算師出有名。
在保護劉禪剛起步的事業這件事上,諸葛亮露出了較少展現的鐵腕。
然而這一舉動,卻也進一步增加了益州本土家族的不滿。
你劉備任命高階官員的時候,全都是你荊州派、東洲派的人,打壓我益州家族便罷了。
哦,現在我們想參與些賺錢的生意,你們都不許?
你左將軍府好大的威風,好生的霸道啊。
而這件事在被劉禪知道後,感動於諸葛叔此舉之餘,靈光一閃,也提出了一個方案。
代工生產。
你們家族想參與是吧?
好,我出人把關指導你們用自己的地去種葡萄,然後你把葡萄運到成都來。
我幫你加工成酒,收你個加工費,你再去賣。
條件是賣的時候,定價必須與我保持同步。
反正那些豪族的私田,上繳稅賦的時候總是想盡辦法做手腳,收到的稅實在有限,還不如廢物利用便宜我劉禪的生意。
益州家族一聽說諸葛軍師鬆口,允許他們以這種方式參與進來,而且劉禪的加工費,在他們看來收的也不高。
即使算上種植、運輸等成本他們仍然有得賺,立即欣然點頭。
劉禪看似是對他們讓步,可他們哪知道,葡萄酒此時的價格虛高到了什麼地步。
他們按照普通酒的利潤比照劉禪的葡萄酒,想當然認為劉禪加工費收的十分公道。
卻不知他們的利潤和劉禪的比起來,卻是少了太多……
諸葛亮以為劉禪是擔心他得罪益州大族太狠,工作不好做,才被迫讓利。
覺得這孩子年紀尚小就有如此的政治敏感性,如此胸襟,又被刷了一波好感度。
這倒是意外之喜,其實劉禪讓他們參與進來喝口湯,更大的目的是在於進一步擴大產業規模。
從而能支撐自己銷往更遠的地方,賺更大的利潤。
劉禪與益州大族第一次不見血的交鋒,以雙贏告終。
當然,益州大族看起來是雙方一起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