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下有一塊平整的石臺,上面有一尊與大涅槃寺一模一樣的佛祖涅槃石雕,只是規格和人體的比例相同。
就在娑羅雙樹的前後左右,各有兩棵娑羅樹,樹齡看起來小了些,比較奇特的是,相鄰的兩顆樹,一棵生機盎然,而另外一棵則枯敗黯淡。
在這處幽靜之地,躺在那裡的佛祖,雖然也是嘴角上揚,但卻顯得非常寂寞,不知道這份寂寞是不是源自於世人雖聽聞佛法,卻不知佛祖的內心。
面對如此聖地,虔誠叩拜必不可少,諸葛亮叩拜完畢後,並沒有在佛祖身下的石臺上發現任何普淨留下的資訊。
“先生,不要著急,我們再找找看。”王寶玉說著,跟諸葛亮一道在四周檢視起來。
果然有所發現,卻跟果果並無關係,東方的雙樹下,有一塊不起眼的牌子,上面寫著“常與無常”;北面的雙樹那塊牌子上,寫著“樂與無樂”;西邊雙樹寫著“我與無我”;南面雙樹則是“淨與無淨”。
宗教都喜歡搞對立文字遊戲,什麼見與不見愛與不愛的,讓人傻傻分不清楚。諸葛亮和王寶玉都是極其聰明之人,卻也猜不透上面的意思,只好找來香居詢問。
看到東南西方這十六個字,香居思索片刻,顯得很激動,又是虔誠叩拜一番,連聲讚道:“解釋的透徹,非真佛不能如此。”
王寶玉很是鄙夷,這麼說顯得你好像比我還懂佛法似的,不由催促道:“留著以後慢慢磕頭吧,快說明上面何意!”
“香居妄自揣測,這十六個字在講述,繁華之樹意在涅槃真相,常樂我淨,而枯萎之樹則是世間真相,無常、無樂、無我、無淨。”香居認真說道。
王寶玉一愣,還是沒聽懂,因為真相對於旁觀者實在是不那麼重要,於是皺眉道:“這麼複雜,說直白點兒。”
“簡而言之,佛祖在此涅槃,非枯非榮,非假非空。”香居又搖頭晃腦的說道。
王寶玉背起手,眉頭皺成了大疙瘩,恨不得胖揍香居一頓。找了一大圈,除了這十六個莫名其妙的字,似乎並沒有其他的線索,而香居的解釋又多給了八個字,果果依然不知道去向何方。
“唉,果果到底在哪裡啊?”沒有明確資訊,諸葛亮的眼眶溼潤了,但是也相對寬心了不少,至少覺得女兒應該還活著,起碼女兒沒有在此效彷彿祖涅槃。
王寶玉不甘心的又找了一大圈,確實再沒有其他資訊,但是如果普淨和寶掌都有意指引漢軍的方向,那麼還沒達到目的,他們是一定還會出現的。
努力回想之前所有關於普淨的資訊,王寶玉心頭一動,問道:“先生,你還記得普淨在無憂樹下留下的詩嗎?”
“無憂樹下亦含憂,兵戈鐵馬為離愁,今日追隨我佛去,他日再見登禪樓!”諸葛亮記憶力驚人,張口就來。
這首詩還算是通俗易懂,王寶玉分析道:“根據我的理解,詩裡出現了他日再見的字樣,這就預示著我們能見到果果。最後兩個字應該是關鍵,他們應該就在,禪樓?應該有這樣的地方吧?”
諸葛亮如夢初醒,臉上終於露出了一絲笑容,急忙叫來香居詢問,“此處可有禪樓?”
“禪樓乃**之處,境內並不少見,不知丞相要找哪個?”香居說道。
“當然是最大的!”王寶玉提醒道。